自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获得起,国外学者一直进行着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从企业的外部市场结构和企业的能力两个角度开展研究,与此相对应的是产业经济学派和企业能力学派两个学派。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竞争力看成是企业占有劳动力、资金和自然禀赋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的绝对或相对优势,创立绝对优势理论的亚当•斯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大卫•李嘉图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俄林都继承了这一看法。此后,增长经济学家们认为人力资本比自然资源更能决定企业竞争力,企业内部竞争与效率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经济史学家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史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竞争力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以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提出了外部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后经过芝加哥学派和现代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演进,产业经济学派对企业竞争力源泉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推崇“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市场上买者的数量、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以及供给者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等等)决定企业的行为(产品价格、研究与开发、广告、投资等),而企业的行为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效率、价格和边际成本比、产品的多样性、创新率、利润和分配),而且这种影响链是一种双向的交互作。而企业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本身的能力决定的,市场外部结构是企业能力的自然演化结果。企业的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现有市场上的业绩表现出市场优势,来源于现有产品的性能价格特征。长远看,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所拥有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核心专长能力。
从本质上说,产业经济学派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是以假定“企业同质”基本逻辑为前提的,即假定所有的企业都是输入一输出原理完全相同的“黑箱”,都是具有经济人理性的、精于计算的,并按微观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决策和行动。他们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但存在市场结构差异和要素流动的结构性障碍(壁垒)。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即使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同,但现实情况仍然会是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而且,即使假定有些企业之所以竞争力强是由于拥有某些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些企业之所以竞争力弱是由于处于某种不利的条件,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注定处于有利地位,有些企业却只能处于不利地位?处于不利地位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呢?可见,如果坚持严格假定企业行为的相同性,则竞争力的分析就难以继续深入。企业能力学派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着重于企业内部,将企业视为可以深入观察的“白箱”,剖析企业的内部结构。他们假定企业是异质的,是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而且是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讨论所谓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理念”、“企业家精神,,等导致企业间差异的“不可模仿”、“不可交易”的因素。他们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源找到了原始性的起因。通过对这两个学派观点的分析,为我们正确认识企业竞争力本身、竞争力形成的机理、竞争力的表现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四、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战略建设缺失
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中小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战略建设缺失的情况,很多企业在成立之初抱着“摸着石头过河”和“走一步是一步”的思想,没有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企业转型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被动的局面。战略建设有短期战略、3-5年中期战略、5年以上的长期战略,它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会在十年内消亡,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建设。战略建设的缺乏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失去发展的东西,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和产品服务等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确立地位的前提条件。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人才的欠缺、技术水平的落后、管理水平的低下,服务质量差、导致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甚至为了满足短期的利益需要,大量的模仿和抄袭其他企业的产品,导致企业无法有效的确立竞争优势。
(二)发展压力不断增大
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