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大连华锐重工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成功的走上了发展型良性运行轨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刷新,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迟早会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高层的目光时刻停留在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身上,解放思想,超前思维,随势而动,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打造热加工能力,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重组搬迁后,大连华锐重工的热加工能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规模和能力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从2006年开始,企业从整体发展角度提出大力发展热加工能力,对下属子公司铸钢公司进行扩容,调整产品结构,由内配套和小型铸钢件,重点发展大型铸钢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市场由传统的重机市场向电站市场方向转变,经过几年发展,公司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铸件等铸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已通过自主努力完全掌握,在国内水轮机和蒸汽的汽缸铸造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2.发展有市场前景、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差异化、专业化、快回报”的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品,发展有市场前景、大型、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产品从单一的传统重机市场、起重市场向电力等拓展性市场、替代进口市场进行重大调整转变。重点在传统优势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集中发展“港口机械、冶金机械及起重机、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拳头产品,加速发展以电控减速机为代表的控制和传动核心零部件产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保证了企业在传统产品领域、在更新、更高的市场竞争平台上取得竞争优势。
一是从单机向成套方向发展。重机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是单件小批的生产组织,而从国外的同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重机行业的企业不断扩大的能力来看,工程成套、机电液一体的项目成套将是发展方向。公司在重组时就提出产品要由单机生产向工程成套、项目成套总包方向转变,并因此在泉水基地设置了三大事业部,定位为成套产品的生产、总装和发运基地。公司承包了大连粮食储运码头“北良港”项目,马迹山港30万吨矿石码头、秦皇岛港煤四期和煤五期工程、山东莱钢1500热轧机电液系统集成、内蒙古亿利电石炉项目等重大工程成套总承包项目,企业的工程总包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发展高精零部件市场。冶金机械的整机产品一直是大连华锐重工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企业在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冶金机械的高精零部件市场,发展轧辊、特焊辊、高效连铸结晶器、扇形段等冶金用特殊零部件专业化、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向全球配套方向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大连华锐重工在不断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中提出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以积极拓展“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大连华锐重工重点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泉水某地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机械产业、隧道掘进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风力发电、船用曲轴等高新产业,在满足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由传统的重机企业向装备制造“大通用”的制造中心方向转变。
(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从课题选择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没建立包括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合作、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科级创新能力体系。大连华锐重工多年一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传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速度。
三、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效果
大连华锐重工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以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力支撑,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综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端管理,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发展新路。
(一)技术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三轮技术改造,形成了五大标志性能力:一是以占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的“五大基地”为标志的持续扩充发展能力;二是以2座5000吨级码头、260吨门座起重机和28.4万平方米露天装配场地为标志的临海临港超大型产品总装发运能力;三是以5.5米数控龙门铣床等100余台大型数控加工设备为标志的大型产品机加工能力;四是以60吨电弧炉、100吨vod炉、100吨lf炉和11米×13米热处理炉为标志的大型铸造和热处理能力;五是以磨齿机等几十台大型数控齿轮加工设备为标志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加工能力。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传统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取“移花接木”等多种方式,研发出国内首套7.63米焦炉机械、世界最大的20000吨桥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6000吨/小时装船机、12500吨/小时取料机、新型四车翻车机和莱钢1500毫米宽带热连轧机组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传统主导产品向大型成套、安全可靠、自动高效、环保低耗方向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新换代。
(三)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研发成果显著
大连华锐重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开发,通过引进、培养人才的机制,培养出一支钻研能力强、作风硬朗的技术队伍。先后自主开发了2万吨多吊点桥式起重机、百万千瓦核电站用环形起重机、70万千瓦水轮机上冠下环等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了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全系列大型船用曲轴、tbm/盾构机、7.63米焦炉4项重大技术装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总结
总结以上,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过程,是解决未来发展的出路。在这个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计划,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需要有序、稳步、逐步地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同时,企业也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领导下,发挥自身最大的比较优势,利用多样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的转型升级,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转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赵勇 .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及对策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4-8
[2] 陈柳钦 . 加快发展和振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
[J]. 创新,2011(6):55-62
[3]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课题组 .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跟踪研究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 李绍东 . 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任春华 .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
关键环节 [J]. 学术交流,2012(5):60-63
[6] 唐晓华、霍晓姝 . 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影响
的动态研究 [J]. 产经评论,2014(3):17-26
[7] 魏后凯 .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 [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