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歧视性制度阻碍了民营融资拓展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制度歧视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受到传统意识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商业银行面临民营融资往往会避而远之。换句话说,倘若是对同一笔数额的贷款,对于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而对于私营企业,银行方面就需要被迫接受追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贷款责任的考虑,金融机构往往会降低对民营企业的实际贷款,不仅数额上有所限制,就连规模和方式上也有所制约。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的贷款手续远远比国有企业复杂,条件也颇为苛刻,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拓展也具有一定的歧视,最终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受阻碍现象较为严重。
(二)社会融资呈现信息不对称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规模和数量都远远少于国有企业。在这样的客观基础上,民营企业的初始资金相对匮乏,承载能力较为薄弱,竞争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都落后于国有企业,财产也无力地抵押,最终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效果。从民营企业方面看,他们无法寻求一种合适合理的方案进行企业融资,而从银行角度看,由于考虑到民营企业投资的巨大风险往往会降低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额度,致使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又欠缺一定的资金支持,存在着较大的融资风险。而商业银行也无法随意的做出决策,致使双方处于相对僵化的环境和氛围,使得闭塞程度愈加提升。
(三)企业融资边际成本过高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成本,而边际成本作为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直接联系到企业融资的实际效果。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通过资金融资的方式进行资金补充,而企业融资通常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在新兴发展过程中,内部融资的应用可能性相对较低,主要是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但由于民营企业融资的边际成本过高,为了降低融资的边际成本,中小民营企业往往通过游说和高息集资的方式进行内部融资,对外则通过人际关系来拉拢资金,希望通过回扣等虚假信息骗取获取和信任,这些都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边际成本在固有基础上不断提升,甚至会造成民营企业的信息失真度愈加提高。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优化对策
(一)促成公平公正的民营融资体系建设
促成公平公正的民营融资体系建设,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互动作用并逐步落实好双赢。为了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应该优化国有银行的交易流程,使得每一企业向国有银行贷款时,不至于受过多手续流程的限制。与此同时,国有银行还应该加强信息流通,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积极通过信息渠道获取最新资源。国有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好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还要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控制,使得利率体系的双向发展都能得到优化,而民营企业也要积极顺应国有银行的相关政策方针,作出恰当适宜的调动。
(二)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建设,还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主要是从征信制度和法律服务手段两方面着手。从我国融资法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设过程中,尚未形成信用制度的专属性法律,导致了法律层面的空白,不利于我国社会的法律统筹化建设。因此,在后阶段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化融资信用法律的制定和推广,还要强化政府的枢纽纽带作用,使得政府部门出台的征信评估标准能够真正作用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使得民营企业的公平信用能够上升为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信贷担保体系尚未健全,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情况。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民间融资走向新高潮,通常需要根据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贷款担保体系。一方面,应该加强构建官方规范的担保机构,使得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贷款时,能够寻求可靠的依靠和帮助。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保证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应该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加强企业联合,使得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定的担保机构和基金,促成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能够有强有力的信贷担保体系予以维护。
四、结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十分重大,已经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情况。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与其他国家不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制度不够完善的直接后果。基于我国融资问题的考虑,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应该尽可能落实多元化的手段。一方面,要从金融市场的竞争合作入手,使得商业银行开始关注中小民营企业,并愿意拨出大笔资金用于企业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得系统的金融体系得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