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行政审批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时期,江阴实施了商事制度、五张清单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拓展了“互联网+ 政务”模式,政府行政效能得到极大地提升。
[关键词] 审批;改革;启示;
一、江阴市行政审批改革的方法和结果
(一)优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1.持续推进流程的简化。一是审批流程不断优化优化,丢掉过多的包袱。将原来的8 类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整合成更为简洁、清晰的4 张审批流程图,即:工业园区备案类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图,工业园区核准类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图,集体拨用类、国有划拨类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国有出让招拍挂类政府投资项目、房地产项目审批流程图。二是审批时间再缩减。四大类项目的审批时间在九年前压缩致40%的基础上再次压缩21.5%,其中工业集中区的工业项目(备案)审批再次压缩42.2%。三是优化项目的一再收费,减少负担。现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印制了统一的缴费单,又有统一的缴费系统,并与财政局进行合作,实现审批业务管理系统与财政非税系统的数据可以一步到位,而建设类项目行政事业收费凭中心统一的缴费单在经信委、房管局、民防局、气象局等窗口缴纳后,再到规划窗口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
2.实施模拟审批。江阴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模拟审批办法和操作细则。政府为保证模拟审批的顺利施行,曾多次召开了专项协调会议,保证模拟的实际性,还专门印发了《江阴市重点重大项目模拟审批办法》《江阴市重点项目模拟审批操作细则》,并开办了模拟审批的辅导培训,在正式实训前就对此有一定的熟悉度,也加强了它的协调力,更加快了此项目的审核进度,为重点项目早日开工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2012-2014 年,共对投资额累计230 亿元的83 个项目实施了模拟审批。这些项目中,除部分企业投资项目外,拆迁安置房的项目占比最大也是审批程序最多的。通常情况下,办理用地手续所花时间为4-6 个月,而模拟审批可以在此期间预先办理,在用地手续批下后再进行转换,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缓解了拆迁安置过渡的压力。
3.推进商事制度、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 年,江阴市实施企业注册登记“一窗式”办理改革。出台并实施《江阴市企业设立“一窗式”办理暂行办法》,对工商营业执照、国地税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及刻制公章备案等办理事项,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登记、证照同发”。与此同时,江阴市也优化了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准入手续,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制定印发《江阴市“三证合一”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及制定实施方案,组建“三证合一”综合窗口,统一收件、数据录入和发证工作,并在原有审批平台上开发了流转系统,实现了附件的电子流转和信息共享。在“三证合一”成功运行后,江阴市又开始实施“一证一码”,极大地方便了企业。
(二)健全权利与责任的清楚化,有效促进政务公开
2012 年,江阴市制定下发《关于开展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清理和进驻工作的通知》,对市级机关审批项目进行清理,最后审核确认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服务事项(上报、专报)给付事项,奖励事项,征用事项,行政确认,其它事项均属于其中。2014 年,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建立权力清单管理制度的通知》,按照“清理范围、清理对象和行政权力”三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对市政府各部门上报的6700 多项权力进行全面清楚化和细致化,更加落实权责不可统一。成立审核小组,通过部门反馈、网站公示、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等步骤,着力做好“减权”工作。最终形成行政权力事项 (不含保密事项),其中常用权力3838 项,3 年以上未行使的权力2013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