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本质是种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主体的全体员工,同时也是社会的个体成员,他们进入企业之前己径长期受到家庭、学校、和之前工作环境的影响,且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继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建设好一个企业文化,决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对企业的影响。
伴随互联网企业不断发展和变化,类似于游戏行业的新兴的企业文化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相信也会是跨越很长时间的一个文化沉淀过程.而企业文化的研究会起到文化形成发展的指导作用,相信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与当今全球化企业的创新企业文化将给我国企业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三)我国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与不足
通过数据的计算,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的综合评分为3.50分(采用5点计分法)。该得分总体上比较高,这与我国近几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表现为:
1)员工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价要好于对管理现状的评价。
2)企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仍不充分。
3)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4)企业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沟通保障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强。
5)员工具有强烈的工作动机,但却缺乏满意和忠诚感。
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方式使得中国企业在驾驭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上表现得很吃力。
四.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得到认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企业文化观念和思想都没有得到共识,从多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窥见出我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混乱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影响因素、产生条件、产生模式、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偏差和认识不足,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时出现了种种问题。
(二)形式主义,缺乏个性和创新
1.形式主义
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只是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花架子。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失效。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表现有:
一是思想意识滞后,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有的企业把把组织员工唱唱歌、打打球等活动、在媒体上打几则广告、设计几个产品包装,便认为是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形象包装。这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搞文化建设的初衷。他们认为,定位于形象塑造,既工作具体,又容易见效,便于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轰轰烈烈的形象设计和形象宣传,一度成为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6]。
三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出钱买文化。企业文化决不是出钱就能买到的。有不少效益好的企业为了走捷径、赶进度、上水平,往往把企业文化的设计权委托于专门的公司或专家,意图通过大把的投入,提升企业文化的水平,却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一位员工的共同责任,要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事实。
2.缺乏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本企业独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凝结着企业的发展史,是企业的个性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表现有:
一是模仿。有很多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不是对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也不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促互动的结果,而是简单地模仿的结果。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企业精神理念表述中,“团结”使用率超过41﹪,“开拓”超过20﹪,“进取”超过10﹪。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企业的个性,是难以让员工得到认同的。
二是复制。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无固定模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绝不能“按葫芦画瓢”。
3.缺乏创新
而创新则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影响创新的因素主要包括: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