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未必贵的、有名的就是好的。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追求世界前一、二名的大型软件,关键是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适合自己的软件供应商,很多国外的中小型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不错的。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国内的一些软件厂商已经逐步形成和完善各自的产品,但是客观来讲,和国外的软件相比较仍然是差距很大。由于ERP软件本身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软件性能的基本保证。国外厂商们发展时间长,经受了大量客户的考验,积累了很多经验,存在相当的优势。而国内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相差很远,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短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管理软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软件选型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应用要求综合来考虑决定,不能一味地贪图便宜,导致ERP系统并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6.案例----宝岛眼镜
“在祖国大陆市场开店后不久,一种失控的恐惧感就一直弥漫在我的心头,随着连锁店越开越多,这种恐惧也越来越强烈”,谈起这些年走过的心路历程,宝岛眼镜执行董事王智民仍然心有余悸。宝岛眼镜选择了ERP,而且是SAP的R/3系统。经慎重考虑,计算机世界“经典”栏目决定将宝岛眼镜案例选入“中国企业信息化具有推广价值的50个案例”,以对其勇气与决心表示敬意。
6.1“宝岛”需要ERP
宝岛眼镜是一家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眼镜零售企业,1997年3月正式进入祖国大陆市场,目前已在各地拥有50多家连锁店。虽然仅是台湾总公司连锁店规模的1/6,但王智民的失控感却越来越强烈。 “大陆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店分散在各个城市内,我很难了解他们的运营情况。另外,由于地域广阔,造成了消费习惯的炯异,给公司的采购等运作也提出了挑战。尽管我们在台湾有300多家店,但开车赶到现场解决问题,最远也只需要5个小时的车程,而这在大陆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渐渐地,解决的办法已经在王智民的脑海中盘旋。他想起了在悉尼大学读MBA时,对众多大公司IT战略进行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作为宝岛眼镜董事长的儿子,他目睹了1996年,宝岛之所以有能力收购台湾的另一家眼镜公司,IT系统的应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1年年初,王智民的失控感达到了顶峰,他常常觉得自己的“经络、血液被堵塞了,人好像变成瞎子、聋子,没感觉了”,决策的两大障碍更是让王智民困惑不已。 一是决策信息的滞后以及决策信息来源的不准确;二是快速周转商品的问题。“我到店里的时候,问销售人员某种产品卖得如何?经常得不到确定的答案,几乎没有人能用准确数据告诉我某款产品的销售及库存情况。另外,由于当时各个店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给互相调货造成了困难!有时南方卖得脱销,但北方却库存积压严重……” “一定要通过上ERP来解决这些问题!”王智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个想法必须要实现,否则,不但自己心中的梦想——“到2010年之前在大陆建立3000家连锁店”难以顺利实现,而且目前这些店能否健康发展也将成为问题!
6.2购买成熟软件
当王智民与SAP的销售代表在厦门第一次会面时,双方相见甚欢。由此,王智民很自然地想到了五年前,当他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到台湾后,也曾想过要在宝岛眼镜的台湾总公司上SAP的ERP系统,但那时SAP将主要客户锁定在年营业收入25亿元以上的企业!宝岛眼镜与SAP第一次失之交臂。 后来成为宝岛眼镜咨询方的高维信诚公司的项目工程师回忆说:“当时,SAP最看重的是宝岛眼镜的扩张速度,而ERP在其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其实,此时上ERP是不是一个适宜的时机?王智民也拿不定主意,他前前后后考虑了3、4个月的时间:到底是现在有30多家连锁店的时候上,还是等规模扩大了以后再上? 经过与公司董事会沟通,王智民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店数越少,上线的速度就越快,上线的成本也就越低; 相反地,店数越多,上线的速度就越
从应用角度探讨面向中小企业的ERP(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