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温厚知礼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幸运的投了贾母的缘,贾母正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刘姥姥比贾母长几岁,虽是乡野中人但她老于世故,知理识趣,善于随机应变。在和贾母见面时,她知情知趣,有礼有节,赢得贾母等人的喜欢。且看她和贾母的对话:刘姥姥一上场先是拜了几拜,口里说:“请老寿星安!”正如《尔雅·释名》中说“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29] ,下面还说到“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 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刘姥姥眼睛牙齿都还好,比起比她小几岁的贾母眼花、耳聋、记性也没了的明显更有福气。刘姥姥却贬低自己,反衬贾母有福。这些话虽不一定是刘姥姥真实的想法,但不能不说她的这一番话说到贾母心坎里去了,得到了贾母的亲睐。虽是奉承,却恰到好处,不使人反感。
刘姥姥的温厚还集中表现在对凤姐母女俩身上,第一百十三回,刘姥姥来探望凤姐,看到“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 [22] 这几句简单的话语,足以看出刘姥 姥对凤姐的担心,只有把凤姐当亲近之人看了才会这么着急吧。以及后面刘姥姥求神祷告的一系列言行,都可以看出刘姥姥对凤姐的关切。凤姐也看出刘姥姥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才把巧姐放心大胆的交给刘姥姥。刘姥姥虽出身农家,但在她三进荣国府的一言一行中, 无不处处透露出刘姥姥的知书识礼。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到平儿穿得遍身绫罗,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于是准备问姑奶奶好。可见,刘姥姥是小心翼翼,十分懂礼节的。等到真正见了凤姐儿,便急忙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好,这里虽说刘姥姥是来打抽风的,但是不能不从这些小细节中看出她的知礼、懂礼,才使第一次见面比较体面,不至于那么尴尬。获得凤姐给的二十两银子后,她明白这次打抽丰能成功,主要依靠周瑞家的引见,不然,她不会见到凤姐,也不会得到救济。于是拿到银子后,她硬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只是周瑞家的执意不肯,刘姥姥才作罢。刘姥姥在人情世故上是如此懂礼,知礼之人。
四、仁爱善良
刘姥姥的善心、友爱主要表现在第一百一十三回中,此时的贾府已经败落,凤姐病重卧床。树倒猢狲散,平日里趋炎附势之徒,一见权势倾颓,家破人亡,避之不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刘姥姥却能来探望生病的凤姐,临走时,刘姥姥答应替凤姐到乡下的庙里求神拜佛,凤姐儿退下手腕上的一只金镯子,作为花费,刘姥姥立马拒绝了,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那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这正是孔子《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3]的思想啊!爱人,是不需要什么回报 的,只要能真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很好了。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凤姐,因为家中被抄,已经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了,这手腕上的金镯子,也许是最值钱的了。但刘姥姥却并没见钱眼开,借机“打抽丰”。刘姥姥的雪中送炭和贾府中贾芸贾环他们落井下石相比,高尚多了。凤姐儿这时最信任的人莫过于刘姥姥了,还说:“姥姥,我的命就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患难见真情”,刘姥姥趋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出刘姥姥的人格之美。刘姥姥重情重义, 有始有终,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不已。正如清代清代评点家涂瀛说:“刘姥姥卒能脱巧姐于难,是又非无真肝胆、真血气、真性情者。殆黠而侠者,其诸弹铗之杰者与!” [24] 刘姥姥赢得了凤姐的喜欢,并深深记得凤姐当年对她的救济以及对她的照顾。当巧姐陷入困境的时候,刘姥姥一方面出于对凤姐的感激,另一方面出于自己内心的仁义,毅然救巧姐于为难之中,这种人确实值得信任,凤姐之所以当初把巧姐托付给她,应该也是看上刘姥姥这一点吧。
其次,刘姥姥自上次打抽丰成功之后,并没有忘恩负义。在第三十九回,带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来报恩来了。当她见到平儿时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担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次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25]这一段话,即将此次来的目的讲清楚了,那就是谢恩,刘姥姥自从得到贾府接济后,据她自己讲生活大有好转,接近了小康之家了。于是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这些都是贾府所缺乏的野味,虽然不值几个钱,却也礼轻义重。刘姥姥懂得知恩图报,绝不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刘姥姥的仁爱善良还体现在她知恩图报上。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说的是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情,并要懂得回报。
在第一百一十三回,刘姥姥在地里干活时,听见贾府被抄吓得:“连豆子也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地大哭了一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是真话诓话,我是要进城去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 26] 可见,刘姥姥已经把贾府一家当作自己的恩人。 当贾府亲朋远远躲开时,刘姥姥还来探望,没有义字支撑,她会来吗?王熙凤在生死关头,发现了刘姥姥的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巧姐托给了刘姥姥。当凤姐的舅舅和贾芸等要贩卖巧姐,贾府一干女流束手无策时,又是刘姥姥“仍蹦一走”救了巧姐。正体现出《论语·八佾》:“又尽善也。”的观点[27]。
当刘姥姥协助巧姐逃难之时,贾府已经败落,藩王的势力正炽。 她并不知藩王要解除婚约,竟敢毅然主张逃到她的家里,而不怕藩王求婚未遂,派人追查巧姐的下落。也未考虑到若藩王探知巧姐是藏匿在王狗儿家里,必将加姥姥以拐带的罪名,拿官问罪,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刘姥姥在自己家中细心的照料巧姐,让巧姐吃 到不少乡里新鲜别致的菜肴。等贾府在度过难关后,再送巧姐回去。就像脂评说:“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28]
正是由于刘姥姥得了好处知道报恩,当得知贾府中的老太君贾母逝世后,她也禁不住“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贾府落败,树倒猢狲散,大家对于这样一个亲戚躲都躲不及,刘姥姥却不顾这些再进大观园,去看看贾母,去看看自己惦记的王熙凤。在巧姐有难时,刘姥姥能挺身而出,救巧姐于危难之中出给我们有了一个不同的刘姥姥,一个知恩图报,温厚善良的刘姥姥。
五、总结
刘姥姥作为乡村老妪,不失庄稼人的本色,表现出真淳质朴的特点,通过她三进荣国府,其人格得到升华,让我们从刘姥姥的外表探知其心理,更展现出了刘姥姥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的优良品质。一进荣国府,由“打抽丰”开始,我们初见她,可能会觉得她是一个势力之人,家里贫穷了就想到能沾点边儿的富贵亲戚。在二进荣国府,我们看出了她的知恩图报之意。只是在贾府恰巧投了贾母的缘,于是,刘姥姥才可以见了很多之前没见过的,吃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正是在贾府的这几天,让我们认识到刘姥姥到底是怎样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经过许多实例证明,她确实是聪明过人,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为人,无不体现出她的大智慧。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此时贾家已经败落,然而她却并没有趋炎附势,和贾家断绝来往,而是扔下农活赶进城来看看,替凤姐求神拜佛,拒绝凤姐给的金镯子,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来。及至最后,才会义无反顾地救巧姐。哪怕冒着生命危险,她也毫不退缩。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到这已经发展到高潮。已经不是之前的形象,真所谓仁者,爱人也。她的这种大智若愚、仁爱善良、温厚知礼的儒家风范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虽然,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着墨多少,丝毫不影响刘姥姥的性格发展,她身上具有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并时时处处体现出中国儒家传统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刘姥姥真淳质朴、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的性格特征,正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完美性格。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生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层面,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提高,而像刘姥姥这样性格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追求性格的完美,刘姥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周汝昌评点刘姥姥时这样说道:“林黛玉之外、其女不一其人,也不限于十二钗,也不限于姑娘丫鬟。在我看来,雪芹笔下的其女,应推刘姥姥,可惜多数人误解了雪芹(不懂他的笔法用意),只以为姥姥不过是个让人取笑的贫婆村媪罢了。”[28]周汝昌给予刘姥姥如此高的评价。由此刘姥姥的形象颇值得尊崇和怀念的启人睿智和善良可亲的农家老太太。
[
参考文献
[1][24] 涂瀛.红楼梦论赞[M]. 中华书局,1963
[2]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9] [1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5][6][8][10][13][14][16][19][20][21][22][25][26]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 乔力.红楼梦的人生智慧[M].海潮出版社,2006:28-29
[11][28]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M].齐鲁书社,1986
[12]刘学明.红楼梦中人[M].崇文书局出版社,2006
[17][18][23][27]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8]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译林出版社,2011
[29]胡奇光 方海环.尔雅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