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李白诗歌的体会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诗歌可以展示作者的心灵世界。李白用诗歌敞开了他的心灵,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纷呈的心灵画卷,其中也有他的自得之乐、深邃的沉思和对哲理的领悟。读李白的诗,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也仿佛澄澈明朗,远离俗尘。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新明快、明丽爽朗”等字眼来形容,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奔放洒脱的气度与自由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他的诗歌语言风格注入了新气象,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在语言风格方面的成就更是巨大的:
一、李白诗歌的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诚如清人赵翼所道“全以神运,自不悄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又 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总之,李白这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了他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中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在正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压抑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但只要我们多阅读、多欣赏李白诗歌作品,就会受到他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这对提高我们个人文化修养,思想品德修养,人生修养是大有益处的。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二、李白诗歌的语言具有夸张的特点
关于学习李白诗歌的体会(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