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民俗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一、 民俗 城市民俗 上海
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氛围内世代习传的行为模式。它体现在物质的、社群的、精神的、语言的等诸多方面,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1。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且十分鲜明地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在浪漫主义和民族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下层社会普通人民的生活,旨在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此时的民俗学动态带有浓重的民族心理学倾向。自从1846年英国人类学家威廉·汤姆斯首次提出“民俗”这一概念以来,民俗学的研究已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是,“传统的民俗学研究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偏向是:较为注重传统的、古老的民俗事象的研究,而不太重视新兴的、现代的民俗事象的研究;较为注重乡村的、落后地区的民俗事象的研究,而不太注重城市的、发达地区的民俗现象的研究,致使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十分狭隘。”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市生活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日益显现,城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首先在英美等国兴起,以多尔逊、邓第斯等美国城市学派为代表。“现代都市的民俗是伴随着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产业、教育等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选择、增生、融合、播化, 并成为整个城市社会生活的主导。”3民俗是活动的,表现了城市的性格,是城市社会内涵的深化,也是城市凝聚功能的体现。而城市民俗研究的生命在于解决民俗文化的当代性问题,即如何在活的文化和传统中,捕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转换问题4。 “城市民俗学”的概念也逐渐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对于中国本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突出表现在城镇与都市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蜂拥转移,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国际化。作为创造、传承、享用民俗事象、物象和意象的主体(传承人)与作为客体的民俗事象均处于不断变化与调整的过程当中,进而引发民俗生活的变迁。这种变迁使民俗传演中心发生转移,其前景将会是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的中心,也将是民俗生活的中心,而城市生活也将成为我国民俗生活的主要载体5。因此对于城市民俗的研究意义尤为重大。
都市民俗是以空间地域划分来研究的民俗,主要指都市内特有的民俗事项。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从城市产生开始,当相对稳定的城市居民出现后,城市民俗也就产生了。例如古代的《西京杂记》《东京梦华录》《燕京岁时记》等著作便是研究都市风俗的代表性文献。一般来讲,都市民俗既包括城市自身形成、发展、历史积淀、建筑风格、城市景观、地域特点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民俗,也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经过改变并被赋予城市色彩的乡村民俗;既包括传统的城市文化形态中大多数居民所习得的民俗,也包括在现代时尚冲击下产生的泛民俗6。与乡村民俗相比较,城市民俗具有非农性、易变性、趋新性与商业娱乐性等特点,但城乡民俗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绝然分开与对立,相反他们之间的关系转换也很密切。而且民俗传承活动中也一直存在着村落民俗与都市民俗交流传播的不停顿的文化运动7。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上海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作为近代后迅速崛起的国际性大都市,一个半世纪以来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所走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上海都市民俗的探讨和深入的考察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如此能为都市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极有价值的范例,它勾勒了一道由乡村民俗形态向都市民俗形态转型演变的轨迹,展示了一种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间不断碰撞、冲突,然后逐渐相融的趋势。因此上海都市民俗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典型性。
并且,对于上海都市民俗的研究亦有重要的现代性指向。乡村民俗大量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主要反映的是农民群体的思维观念。这固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文化传统,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这些常常会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上海都市民俗呈现了十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有着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反传统意识,包含了一种强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庙会----- 历史沿革 类型 现状 问题 发展
关于学习民俗学传统文化的体会(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