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中,庙会便是其中的典型。民俗庙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在民众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的形成和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相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和庙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交流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它们,我们看到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播。这里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即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一个现代、时尚、便捷的国际大都市,庙会最初所具有的祭祀、社交、购物的功能,已逐渐淡化。然而作为城市的民俗,庙会仍存在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庙会为何存在,它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都市庙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庙会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初始阶段的原始庙会,到汉魏时期变单元为多元发展的多神明多宗教庙会,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庙会与庙市的联系使庙会形态日臻复杂化,元明时期达到庙会的顶峰。民国以来,近世科学文化的渗透,使庙会具有更多的现代气息8。
庙会是以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为主的综合资源,它包括庙会仪典、文艺表演、民间食品、宗教法物、商贸活动、旅游项目、民间玩具和其他工艺品等等。庙会的盛衰与庙宇有一定关联。庙会一般以某个庙宇为依托,具有定时而办的岁时规律和与庙神诞日相联系的信仰特点。依据所信奉的神系的不同,上海的庙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方神庙会:地方神来源复杂,各色人物皆可入庙,包括传奇人物,历史人物和劳动者。其中,历史人物所占比例最大,例如上海嘉定县形成了汉功臣的庙群,如张良、萧何、陈平、曹参等西汉将相,都建有庙宇。据说这些汉朝功臣能够镇住来自吴淞的凶猛潮水。基于地方神所形成的庙会主要有高昌会、大王会、刘三老爷会、都天会等。这些庙会都是由上海都市周边地区的一些民众团体所发起,规模小,功能也较为单一,且活动内容具有较强的传统性色彩。
(二)佛教神庙会: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三国时,孙吴赤乌五年,有僧人从康居国来到吴地,建立茅茨,设像传道,说服孙权建塔造庙。孙权为他在建业建造始初寺,这是吴地建立塔寺之始,“由是江坐大法遂兴”。 赤乌年间建立的佛寺就有上海的龙华寺、静安寺和海会寺。
我国汉地佛教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龙华寺是他的道场。“布袋和尚”于农历三月初三圆寂,于是世人每逢这一天就龙华寺举行庙会,以纪念汉化弥勒。明清以来,随着上海商业的兴起和发展,龙华庙会就在前来龙华寺朝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中渐渐形成,四百余年来绵绵不绝,逐渐形成华东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民间盛会。
另外,静安寺庙会,创设于清光绪七年。是年,寺舍重新落成,适逢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主持僧人举行隆重典礼,庆祝佛祖诞节。为此,城乡男女老少,四方云集,车水马龙,盛极一时。于是众多手工业者于城乡商贩,倶来寺前设摊,出售各类商品。集市贸易极为旺盛。解放后,仍沿旧例,举办过多次庙会,盛况空前,后因静安寺地处闹市中心,交通拥挤,无处设摊,自1961年后未举行。
(三)道教神庙会:例如上海的城隍庙会。城隍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水土和城池之神。上海城隍庙据说是祭祀一个叫秦裕伯的儒生,他生前不愿做官,死后被朱元璋册封为上海地区的城隍神。上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庙会兴起的时间稍晚一些,但形成常年性的场,是清朝道光前后这段时间。城隍庙会有百余家小商店,出售各种小商品和上海的风味小吃,在上海及全国都享负盛名,多年来经久不衰。
解放后,上海都市中的一些庙会活动已经绝迹。包括旧时一度十分红火的高昌会、都天会等,由于功能单一,地方色彩浓厚,大都已经废止。但是另一部分大型的、多功能的全市性庙会,如龙华寺庙会却仍然被保留在上海都市人的生活中,其规模还有渐渐扩大的趋势。据报道,1996年9月19观音诞日时,上海城中有将近10万民众赴龙华参加庙会,寺庙周围交通为之阻塞,后经交警多方维持始得正常。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集中显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势头与特征,与之相伴随的都市民俗庙会也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种新的趋向。以下分别来讨论。
(一)娱乐性、休闲性功能的增强,而且通常带有全民参与的性质。庙会大多在较为空旷和富于文化情趣的环境中举行,他们为生活在都市的上海人提供了一种特有的休闲娱乐的场所。近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量移民的涌入,上海城市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代表新兴城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市民阶层,他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格特征与传统的农民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是城市的主体,也是都市民俗的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主体。现代市民有着一种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的文化心态,一种精明灵活、善于应变的人格特点,展现了“海派”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与此同时,“都市生活带来的快节奏、紧张感,以及市场经济中过度发展的交换理性、分工理性、工具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类社区的关系纽带与情感生活,从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冷漠感。”9因此人们更加希望寻求一种空间,可以缓冲工作生活的压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上海庙会正是适应了这样一种需求,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风味独特的南北小吃,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机会。
从社会休闲学的角度来说,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类文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人们的私人时间与公共生活逐渐分离,拥有了真正的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来缓冲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释放情感,陶冶情操,增进与他人、社区的交流。而与此同时,休闲只有被作为一种过程把握时,才具有意义。情感体验不仅对休闲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的的作用,也与个人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也息息相关10。庙会正是这样一个提供给人们情感体验的适宜的场所,它以丰富的民俗资源,让市民“玩的有文化”和有“玩的文化”、“玩的艺术”。通过参与交流活动,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人们在庙会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娱乐自己,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而与庙会共存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得以展示和继承。龙华庙会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每年正值三月初春时期,桃花盛开的季节,景色优美,上海城中男女老少群集而往,在龙华庙会举行的地方尽情享受。
(二)庙会的商业色彩。庙会上有些商品虽然较为低档普通,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却是一般的商店所不具备的。例如城市中的小商品、小百货,以及许多大的商场不愿经营的针头线脑,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另外,场地集中,品种丰富,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庙会作为商业性集市的优势。而且庙会上的商品很多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颇受顾客青睐。根据调查访问,相比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一些摊主商贩似乎更注重庙会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但这点也让我们反思现今庙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如何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市民从精神的层面来关注民俗庙会,从而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更为宏大的环境来说,上海城市的经济贸易的繁荣昌盛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对庙会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带有浓厚的商贸文化的特点。而且由于城乡庙会满足的群体不同,使得城镇和乡村庙会的交易呈现出相对不同的特色。一般来说,乡村庙会上多以生产、生活的必须品为主,实用性很强。而城镇庙会上日常用品较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银玉器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和花鸟虫鱼之类的消遣物11。上海城市庙会中除了有大量中高档的消费品外,还有许多精神产品和休闲用品。
例如老城隍商贸圈12,早在明清时期,豫园城隍庙一带就形成了节日庙会集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商贾沿附近道路开设店铺,形成十多条商业街。老城隍庙一带的商业文化经过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格调,经营范围广泛,品类繁多,以小商品和小吃最具特色。近些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各类小商品店铺遍布福佑路、安仁路、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四牌楼路、沉香阁路、明星街等。小商品交易都是批发兼零售。传统小吃也得到发展,如“老松盛”的全色鸡鸭血汤,脆面鸭、蟹壳黄等美味齐集。老城隍庙珠宝首饰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可以说这里已由一个传统的定期举办的庙会集市发展成为集购物、旅游、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商业城区。
但是从另一个辩证的角度来看,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镇市网络比较发达,就总体而言商品经济比华北地区更为活跃。”这样,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空间网络的密度就要比同时期的华北大, “庙会的经济功能就被具有同样功能的贸易场合所取代,因而称逐渐减弱的趋势。”13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时尚便捷的国际大都市,分布着众多的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商业一条街(例如南京路)等等,极大地便捷市民的生活,从而减弱了庙会的经济功能。
(三)宗教行为的减少。现代都市庙会已经很少再有大型的迎神赛舍、开光浴佛之类的宗教活动,大多数民众参加庙会,也不再是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主要内容是买卖商品,吃喝玩乐和旅游观光。现代上海都市庙会已经褪去浓重的宗教主义色彩,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很强世俗性特点的“庙市”活动,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四)科学管理,综合性较强,摆脱单一色彩,且富于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现代都市庙会已逐渐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使得庙会能够在一种有序、合理、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例如龙华庙会便属龙华旅游局和当地政府共同管理。
和古代庙会的原始性自发性相比较,当代城市庙会活动基本上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主题思想,庙会上所展示的商品、文化、活动大都围绕主题进行筛选,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凸显和升华主题。这样就摆脱了过去那种乱占摊位、杂乱无章的现象,而且也提高了庙会上准入商品的精致度,避免充斥的大量雷同的物品。那么城市庙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资源,因为政府的管理介入,无论是从其展示的商品种类上还是文化的欣赏性、趣味性、知识性都提高了一个层次。例如上海城隍庙会,在实地调查采访中我们看到,在豫园商城内有一块专门的区域展示传统民俗工艺,作为一种制度,商城负责人一方面邀请另一方面选拔全国各地的优秀民俗艺人长期在此设立摊位,展现其独特的手工艺制品。
关于学习民俗学传统文化的体会(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