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形成,又与作家所拥有的生活和持有的思想密切相关。陶渊明由于当时社会使他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所以在出与入的矛盾中挣扎。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诗人到老庄哲学中寻找归宿,以道法自然、柔顺因循,潜隐退守、清静无为,批判现实、反对世俗,返璞归真。
陶渊明的一生大略可以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过着贫困的生活。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陶渊明29岁到41岁之间,他几次出任官职。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在归田隐居后的 20多年里,是陶渊明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在这些诗歌中,处处都体现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得以体现这是由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陶渊明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思想指引陶渊明走上了归田隐居的生“诗品”中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可谓是对陶渊明最为简练的评价了。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个身份,诗人,隐士。什么是隐士呢?“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隐对应的就是仕。陶渊明41岁之前曾几次出仕。但最终,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将自己在仕途的生活,用了一个“误”字做了表述。这代表他对自己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做了否定。仕途被认为是自己人生的歧途,而归隐才是正道。道家思想在这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念园林,在诗中他写道“经年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目倦川途异,心年山泽居”,“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从诗句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念念不忘,魂牵梦萦。而与之相反的是,他似乎对官场缺乏热情,诗中绝少提及。活于天命的态度来化解出与入的矛盾,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
陶渊明在诗文中主张:淡泊任真,以求精神之适意。《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决意挂冠而去,永绝尘事,以养其真性。他又在《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都也都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真”与世俗礼法相对应,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所谓“任真”者,任天、任自然而已。他认为能任其自然之性,那么天还远吗?所有一切都在于我的一心啊。他又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抱朴宁静,君子笃素”。君子心怀纯朴,少私欲,所以能常保朴质,常守清明虚静,由上述可知陶渊明对任真十分重视。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这样评价:“渊明少有高趣„„任真自得。”晋书《隐逸传》也说:“潜少怀高尚„„任真自得。”这里的“任真”是指心性,实际上是道家养生的主要目标。
1、为保身养真而投身美丽自然。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所谓“虚”指内心无思无欲,无欲则静。凡有皆起于虚,动皆起于静,所以世间万物虽然并没有力量,但最终归于虚静。为了确保有这种真性,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宣言,是决不委屈自己的个性。他在诗中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确保自然之性,执着的坚守自己的情趣。因此他采取了几个方法来达到保性养真的目的。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2)(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