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
一、《呼兰河传》中故乡很多古风旧俗,通过这些民俗描写,萧红揭示了呼兰河人“病态的灵魂”。
1、呼兰河的地域文化内涵
在古老的东北乡土中国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在呼兰河小城中人们一年到头单调刻板的生活中,最为隆重热闹的就是节日里的民俗活动。也是呼兰河人的 “精神盛会”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这些古风旧俗并非为人而做的,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托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尤其体现在“跳大神”这一盛举上。“……跳神的鼓,咚咚的响,人们又都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什么腔调,看看她穿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鼓一响就又是上墙头的上墙头,侧着耳朵听的侧着耳朵听,比西洋人赴音乐会更热心。”从这段描写中不难看出,呼兰河人是非常愿意且热衷看跳大神的,几乎把跳神当成盛会,“比西洋人赴音乐会更热心”跳大神具有地域文化内涵。
2、呼兰河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病态的灵魂”
人们喜欢看跳大神的原因就是因为物质生活上的贫困、落后导致了文化生活的贫乏。贫困不仅使这里的农民肉体上受到重扼,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空白。他们没有任何的文化生活,没有追求,没有信仰,却坚信“人的命、天注定”。于是,有病时,跳大神是治病的方式,没病时,跳大神是消遣、娱乐的形式。跳大神已经成了呼河人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兰河传》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从一个年仅十二岁“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大辫子”,因为她的生命力、因为她“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作者写道:“她在大缸里叫着、跳着,好象她要逃命似的狂叫……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只手来,在她身上去摸了摸,西家的大娘也伸出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都说,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都一齐围拢过去,都设法施救去了。”面对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人们(婶子、大娘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人们习惯于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造成他们的悲剧的原因一是社会方面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外,最主要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意识;不健全、有缺陷的人格,他们的愚昧无知,他们的病态灵魂,他们的因袭的劣根性。
3、凄凉的命运悲剧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