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 要]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艺术的独创性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神秘的象征、真实的怪诞、主观的色彩、冷峻的笔调是其小说的主要特征。他的揭示现实的荒诞、非理性的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苦痛、孤独感,以及他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激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许多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竞相探索他那独特的艺术手法,诊释他的创作思想的奥秘,形成一股“卡夫卡”热。正是这些艺术上的创新,使卡夫卡的小说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卡夫卡 荒诞 悖谬 艺术
奥地利作家弗朗兹·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这位世界文坛的巨匠和怪杰,具有病态才华的作家,生前并未受到特别重视,但是他为数不多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在身后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说,对这些作品人们无法作直截了当的阐释。尽管风格体裁通常是平淡的,累赘的,但气氛总是那么像梦魔似的,主题总是无法解除的苦痛,将从思想与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其主要文学成就小说作一番探讨[1]。
一、卡夫卡小说的思想特色
1、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
(1)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集中表现异化的杰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从人本身来看,“人”变成了“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现代化的大生产,“物”也就是财富、机器、生产方式,在生产者眼中具有它自身的、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内容,异化为统治人民的、与之敌对的异己力量,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最终使人也变成了“物”,即“非人”。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生活的重担与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似乎是荒谬绝伦,不可思议。再说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变形,并不罕见。
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象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作者只变格里高尔之形,而不改其受压抑的小职员的身份和性格,正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通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悲惨,其变形如此突然,如此不可理解,更加表明了灾难之深重和无法抗拒。再从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小说借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境遇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格里高尔变形前,长年奔走,挣钱养家,维持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家庭同他的关系亲密火热;一旦变形.其热度急降至冰结。格里高尔还是那个格里高尔,心还是那颗心,只是因为一具甲虫的躯壳,就被一家人视为异类。昨天他们还是那样相知的亲人,今天已是另一番眼光和面孔,彼此之间如此言语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中间隔着一道无法打通的玻璃墙。格里高尔的悲剧,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难逃无妄之灾的现实[2]。
2、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官僚机构的腐朽专横和反动统治的野蛮残忍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