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811
简论鲁迅作品的复仇意象
【内容提要】复仇是人的本性,是文明的要件,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在中国原典文化中,有十分浓烈的复仇主义,那时的中国社会也因复仇盛行而呈现出刚烈之气和活泼生机。随着儒家文化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以直抱怨、甚至以德抱怨的反复仇主义竟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个社会弥漫着让人窒息的谦让、宽恕、容忍、退守气息。整个民族犬儒化。鲁迅不是反传统,而是民粹主义。这一切,都充分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之复仇意向中。复仇,就是要穿越独尊的儒术和墨道各家之反复仇主义价值观而直抵中国文化之本源,反本开新,恢复我们民族的元气、阳刚之气。今天,在和平红利消耗殆尽的时刻,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前夜,正确地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复仇意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鲁迅作品 复仇意象
文明不是罗伊德性本能的升华,是生命力之间的平衡,特别是恶语恶的制衡。恶恶相制,便是复仇。
复仇,在动物尤其高等动物中就普遍存在。从乌鸦到大象,从大象到灵长目,都有复仇行为。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丛林法则,这就是进化论人是万物之灵长,人性中天然地具有复仇的情结。人,也只有人,把复仇这一动物本能升华为文明并以兹维护文明。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在《高卢战记》以及轴心时代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西方文明之源头,氲氤着浓郁得让人喷血的复仇主义。以血洗血,方得止血;以战止战,方得无战。在罗马帝国解体后,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在宗教禁欲与非战价值观的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