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在总结以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理论指导下,实行内部控制现状从宏观上做出描述,并通过对唐山A钢铁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具体探究,试图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实际状况,探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路径、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从操作层面研究A公司内部控制中最主要业务循环活动业务控制的具体设计,从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层面上提出具体完善措施,最终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概况
(一)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情况
我国对内控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系统化三个阶段。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在199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要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该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以会计控制为主,其控制目标主要集中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合规性、差错纠正和防止舞弊以及企业单位资产保护等方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以及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学者指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设计和发挥有效性的基础,而内控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6]。这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及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受西方理论研究影响颇深,在90年代之后,随着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ERM框架的出台,在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17项具体规范(财会[2008]7号),它提出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五项,形成了内控框架理论,其重要意义在于科学界定了内控制度的内涵,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合理确定了内部控制原则,统筹构建内部控制要素,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管理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控实施机制,它的制定为企业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标志着我国内控规范建设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治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其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其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检查[1]。
基本规范指出,企业要想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至少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这五方面来完善实施。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风险评估一般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信息与沟通主要指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1]。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深刻的认识
从主观方面,由于内控不能像经济业务活动一样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强化软环境建设,习惯于采取拚投入、扩大规模等外延式扩大生产方式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废俱兴、国有企业机制僵化、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竞争不激烈,管理者不需要在内部控制方面做深入艰苦的工作,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企业管理者也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管理素质理念落后,往往意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对下属的执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如果管理者认为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技术来监督经营的全过程,通过个人的直接控制和观察来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就足够,那么下属也往往按习惯办事,长期养成不讲制约、不讲监管、不讲授权的办事方式。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内部控制理念的缺失,造成紧紧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追求经济效益大行其道,成本控制无从谈起、决策失误频繁发生、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发展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甚至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