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主要通过当前我国存在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欺骗公众的经济犯罪现象,对不良会计政策的概念界定,概括不良会计政策的表现类型,分析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成因及危害,探索防范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信息、不良会计政策
【正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会计政策选择成为企业的必然。然而,近几年许多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作为盈利管理的工具,专钻会计政策空子。而且形式多样,防不胜防,造成极大危害。
一、概念界定、表现类型及其危害影响
(一)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会计具体处理方法。(注1)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不良会计政策选择就是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操纵利润或进行私有动机的行为。
(二)纵观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政策选择状况及媒体披露不良会计政策的案例,我认为不良会计政策表现有以下几种:
1.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率下降,折旧费用降低,利润相应增加。
2.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利润相应增加,对以后各期的利润有着持续性影响。
3.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同样能使利润增加。
4.变更坏账准备处理方法。坏账核算方法由备抵法改为直接核销法,将虚大应收账款的价值,增加企业利润。
5.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可以减少存货成本,增加利润。
(三)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及危害
1.不良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将会导致不同的报告利润和存货估价,并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现用以下例子进行简单分析:某企业2004年度购销货情况如下,3月购进货物50万公斤,单价4元;4月购进货物60万公斤,单价4.5元;5月购进货物70万公斤,单价4.6元;6月销货160万公斤,单价5.5元;9月购进货物80万公斤,单价4.8元;11月购进货物40万公斤,单价5元;12月销货100万公斤,单价6元。
方案一:采用先进先出法。除11月购进的货物作为库存外,其余已售出,因此库存存货成本200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176万元,销售收入148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304万元,企业所得税100.32万元。
方案二:采用后进先出法。库存存货成本176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2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80万元,企业所得税92.4万元。
从以上例子可见,在进货价格呈上升趋势时,如果选择先进先出法将导致销货成本低估,利润虚增,所得税多缴,使公司每股收益额上升,诱使股民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反之,用后进先出法,结果相反。两种方法使股民、国家、公司管理者所得的社会财富份额不同,而且影响股民的资本在不同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
2.不良会计政策选择容易使会计信息失真。 论我国企业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