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报显示不少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都有所上升,但在业务增长的同时,多家公司应收帐款也同比增长。有些公司应收帐款还远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涨幅,使得上市公司年报上所反映出的年利润虽然很高,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资金流入到企业里,企业得到的只是悬空的虚资产。在现金流量表上,甚至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2003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过小的上市公司见下表:
公司名称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多佳股份 67.08 3671.89 1.83
寰岛实业 363.57 2805.57 12.96
上海三毛 9422.28 60771.52 15.5
洪都航空 2801.78 15611.93 17.95
长春经开 6676.58 36596.97 18.24
3、应收帐款帐龄老化
作为流动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帐款仅指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应收销货款,超过此时间限度(视二者孰长)的,就应视为坏帐。应收帐款帐龄的老化,在上市公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使报表所反映出的流动比率、利润更为美观,对应该确认为坏帐的应收帐款部分视而不见,以达到粉饰门面的效果,最终导致企业外表光鲜,内部却伤痕累累。
4、预计完全清欠期限长,非现金方式还款多
在对2003年上市公司应收帐款数据分析中,多数公司已实现的还款数额比取应收帐款总额来非常小,并且清欠计划都比较长,更令人担心的是欠款方多数时候都用非现金低债,要么是股权、债权,要么是变卖家当以还债,或是房产、或机器设备,甚至商标权也可充当,这些资产的质量又常令人有不实之感。
(二)应收帐款形成的原因
1、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信用缺失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的体制和秩序已经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新经济秩序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用缺失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状况,是导致企业间随意拖欠的社会根源。信用缺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令人悚然:全国有16.5万户企业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38%,是利润总额的8.5倍,达到14827亿元,因此增加的财务费用1年有2000亿元左右。
2、企业管理水平低,制度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企业“一把手”不懂财务,经济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企业缺乏健全的应收帐款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或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不能及时核对帐目,缺乏有效的应收帐款清理措施,核算与销售脱节的问题不能及时报露并合理得以解决,造成企业应收帐款帐龄老化,总额逐年增加。
3、风险意识差,盲目赊销
为了扩大销售,在事先缺乏对客户资信作深入调查,对应收帐款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取赊销策略,造成帐面上的高额利润,而被客户拖欠所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难以收回,给企业带来虚赢实亏。
4、激励机制不合理
一些企业为了鼓励销售人员完成销售任务,通常将完成销售任务与本人工资报酬挂钩,却不把对应收帐款的核算纳入考核指标。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超额完成销售指标,往往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行销售商品,导致应收帐款大幅度上升并沉积,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再生产正常进行。
(三)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控制组织形同虚设
由于 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营只有一个“虚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
2、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够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因素,取决于内部控制人员的责任感。如果内部控制人员风险意识差,从主观上缺乏对问题的控制能力,就会采取不恰当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控制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控制报告,就会产生控制风险。
3、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控制乏力
我国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区域: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无法追究责任。有些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全,尤其是缺乏监督制度。连起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甚至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即使有且健全,但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同样不可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
4、共同舞弊,会计控制失效
财务监督与控制本身是建立在相互牵制之上的。而一些单位本身应相互牵制的却联合起来,共同舞弊,这就使得任何规章制度在其面前只能一纸空文。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职权,参与其中,情况就更为严重。在销售与收款方面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有:为满足某些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通过对外大量赊销来虚增企业赢利,骗取企业的奖励;有的通过赊销先将企业优良资产销出去,然后找借口用欠款单位的不良资产冲帐,为个人得到一点好处,不惜让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有的甚至与不法商户相互勾结,里应外合,通过赊销来转移企业财产,故意让企业形成坏帐,无法收回。自己将骗取的企业财产据为己有。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及建立销售与收款内控制度的意义
赊销作为扩大销售的一种主要手段,在经济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经济的发展取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赊销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据专业机构统计,美国企业赊销比例占90%以上,我国企业仅为20%,是我国企业的4.5倍。然而我国企业的坏帐率、各项管理费用率却远远高于美国。尽管我国企业赊销比重小,但货款拖欠严重,一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效益下滑,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的境地,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地影响。早些年,我国曾出现过由政府出面、在全国范围内的清欠帮困活动,尽管在当时使部分企业的资金状况暂时有了好转,但这些企业很快又被新的赊销所累,没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由此看出,企业赊销风险的化解,单靠政府注入资金和行政命令、由政府带领去催收是难以凑效的,关键的,还是靠企业自身形成完善的企业治理机构,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