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是当今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发展现代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如:青岛即发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多家医用材料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出海洋生物医用纤维和敷料,在坚守传统纺织领域的同时向医用纺织领域进军。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鼓励扶持的政策与措施,进一步推动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
(三)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1.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贸易壁垒状况,建立贸易壁垒数据库。
2.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应对应诉机制。如:近几年宁波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日臻完善,一方面,自2003年始,宁波市外经贸局网站专门开辟了“出口商品预警信息”栏目并建立“外经贸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政府和企业互动交流的渠道;另一方面,宁波市外经贸、财税、科技、技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密切配合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尽量规避贸易摩擦。
4.积极面对绿色壁垒,我们不能盲目抱怨、消极回避或一相情愿地希望通过抗争来减弱绿色壁垒,而是应该认真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迎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因为纺织业是典型的化工生产行业,具有各种可能的污染渠道,所以,发展绿色纺织品,顺应了当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的需要,有助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要想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纺织品,就必须对生产的各环节都严加把关。首先,要尽量选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原料。其次,要选用绿色的印染助剂。再次,对于产品的收尾过程如包装环节、处理废气的环节等都不要掉以轻心,要高度重视绿色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积极采用新原料、新工艺,推进清洁生产,降耗节能,应用纤维制品的回收技术,开发利用纺织再生资源,开发对环境有利、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回归自然的生态纤维制品。环保任务较重的印染企业,应多采用低浴比染色、无水印花、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工艺。行业组织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认证,推广国际通行的环境领域的产品和体系认证。
(四)加强纺织业企业品牌建设
我国有线的纺织企业中,多以定牌、贴牌为主,纺织业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表现为品牌的缺失,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加强中国纺织业的品牌建设,提高出口纺织业创新能力,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从而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服务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多方面培养人才
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与掌握高科技尖端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目前纺织人才教育萎缩,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短缺。纺织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而纺织院校的文档生很多又出于前途方面考虑、兴趣爱好、报酬等不愿进入纺织行业,己工作的很多人也纷纷跳槽改行,上述这些都将会影响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中国入世后,对于即熟悉WTO规则,又有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空缺也很大。因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解决此项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人才,同时企业要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并培训WTO规则,掌握《纺织品与服装》(ATC),《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以及《反倾销协议》等。 纺织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创造最佳用人环境,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使劳动者能有充分的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重要的在于充分授权、加强沟通、完善监督。其次加强企业先进机制建设,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使得劳动者能够胜任将来的竞争。第三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劳动者的优秀就业情操,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六)积极开拓新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强。我国纺织品企业要不断巩固原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为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人口最多和最大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与中亚、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降低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才能促进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引文注释】:
[1]马晓虹.《当前我国纺织行业贸易趋势预测与扩大出口政策性见解》[J].现代财经,2008,(028):70.
[2]张宏性.《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8,(023):7-9.
[3]许瑞超.《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1
【参考文献】:
[1]刘磊珂.《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9X):4-6.
[2]林婷婷.《论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7,(02Z):11-12.
[3]王继征.《棉价上下空间受限》[J]. 中国纺织报,2013,(005):1-1
[4]汤彰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04):7-10
[5]李创.《我国纺织品月度进出口特征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13,(003):2-3
[6] 田强宝.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 江苏:江苏大学,2008:20-25.
[7] 黄晓玲, 宋沛. 中国对外贸易[M]. 江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25.
[8] 廖运风.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18
[9] 陈志田,叶柏林.贸易技术壁垒与商品进出口[M]. 杭州: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23-27.
[10] 谭劲松. 中国纺织经济[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9.
当前纺织行业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