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际合作办学已经予以了较高的关注,但是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比较宏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而将国际合作办学的学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对其创新之路以及具体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却是凤毛麟角。正因为缺少这种针对性的指导性研究,因而将这些研究具体到某一独立个体,参照国际合作办学既有的理论、观点,探讨国际合作办学的创新与发展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张谦. 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全球化理念与本土化创新初探. [DB/OL]http://cyber.swnu.edu.cn/mcjy/cyber/200501/zq.htm,2005-01-14
袁锐锷 ,吴剑丽.教育国际化:二战后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赵中建, 陈霞, 李敏. 教育变革新意义[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51
杨辉.市场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 [J].教育科学,2OO3,(6):52—55.
赵丽,谢安邦.国际合作办学的趋势及对策措施[DB/OL]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G/96950A/2006/035/007/JY36_L4_22402590.pdf,2006-07
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
徐建中,李有彬,那书博.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性分析与模式探索 [J]. 情 报 科 学,2006,24(5):681-685
刘南. 提升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的若干思考 [EB/OL].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fskxjsxyxb-shxkb/fskx2006/0604/060419.htm,2006-06-26.
窦艳秋,浅析中外办学的积极意义[N]. 教育论坛,2006-03-22(72)
Michael Fullan.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 change[M].Canada: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25-2
Andy Green .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M]. English: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4. 71-73
林炜,陶林.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原则与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4(3):250-253
佚名.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创新——第七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 [J].教育研究,2006(2)
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般育研究,2006,27(5) 35-37
张秀国.国际化:利国惠民的高教创新之路[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