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办学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文献综述
(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引言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产业也无法避开经济全球化这一基本“世情”。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国际合作办学运用而生,蓬勃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实践。尽管关于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比较宏观的,特别是对于办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发掘力度不够,因而解决方法的研究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将XX大学的合作办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讨论其创新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定义、模式探索、竞争优势,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一、国际合作办学
(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的理论研究
作为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理解的比较教育是近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朱利安将教育的视野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盛行于60、70年代的比较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安德森、见雷迪、诺亚、埃克斯坦等,几乎是全盘接受了结构功能主义的认识模式,基于“借鉴”外国教育经验的模式,强调教育经验的“输出”[1],试图把西方的教育模式主观地“借出”给发展中国家。但是西方现代化模式严重脱离第三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革新失去了积极的现实意义,逐渐被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所否。于是引发出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百家争鸣”时代,卡尔-马克思的从属理论应运而生,赋予了教育国际化以新的含义,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告诫人们不要不加批判地接受在教育方面的所谓国际合作,把研究的方向双向化[2]。1972,埃德蒙·金提出了互补理论范式及其国际视野,注重教育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3]。金强调各国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这说明金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既重视教育的国际性,又注重教育的民族性,他研究的视野是站在全球的大舞台上研究各国的教育现象与规律及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强调在教育的活动中,越来越需要学习上的共享和建树。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教育中已分化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国际教育。而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成为了一种产业甚至是商品,可以“出口”[4]。比较各种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形式,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潜力正在显现。发达国家借此可以解决其学额过剩的问题,弥补经费不足,同时宣扬其教育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的经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捷径,既可节省派送大量学生出国所耗费的外汇,又可因学生本身在本国而少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
(二)国际合作办学的定义
国际合作办学是指一国具有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的高等教育活动。本概念的核心是“国际合作”[14],它有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参与办学或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可以在其中一国境内,也可以在第三国境内;二是它们所举办的教育机构的存在形式包括实体的、虚拟的以及实体和虚拟交叉的三种形式;三是它们的招生对象包括当地学生和在当地国留学的海外学生;四是它们以其他形式开展的高等教育活动包括开设联合课程、授予双联学位等。
(三)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探索及竞争优势
国际合作办学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文献综述(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