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沈北新区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
第二,以沈阳市“开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招商引资,全面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今年是沈阳市的“开放年”,沈阳市把对外开放列在工作的首位。“开放年”的重点工作是引进项目,项目是沈北新区的生命线,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项目开展工作。招商中心要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的特长和优势,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项目,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领导干部都要成为招商引资的行家里手。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机遇,组建招商团赴国内外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和经贸洽谈活动。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营造招商氛围,通过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专项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沈北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积极拓展京、津、沪及川渝等新的招商区域,充分利用沈阳“韩国周”、比利时“沈阳周”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的平台,强化外资引进工作。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
第三,大力搞好体制、机制创新,放大农业高新区的体制、机制,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创造条件。
3月份新城子区与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领导班子合署办公,成立沈北新区,市委、市政府希望沈北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沈北新区将按照建设“绿色沈北、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积极建设“一个生态新城”、“一个现代副城”;全力打造“四个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开发“三大生态景区”。加快新区路网建设及蒲河、长河生态水系建设,切实提高新区的城市综合水平;以城市化、工业化来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新区;努力构建生态和谐新区。农业高新区在几年的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体制和机制。如,创建“企业型”和“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市场化管理体制;体现按业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体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体现能者高薪的分配机制等等。要放大农业高新区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政府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沈北新区招商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市级管理权限,精简审批事项和程序。放活民营经济,放开土地、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用全方位的创新不断增强新区的活力,努力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和试验区,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创造条件。
第四,实施沈北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企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当前,沈北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我区在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企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还要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承担沈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任务。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现代化进程。
第五,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环境,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外商能不能到沈北新区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沈北新区要打造国际一流环境,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网建设,要全力打造“三纵三横”为主体的城市道路框架。二是植树绿化,努力打造“碧水蓝天”生存空间,使新区成为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居住区。三是土地管理,要严格管理好土地环境,还有房屋建设的管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处理,等等。“筑巢”才能“引凤”,环境改善了,投资商才会慕名而来,才能到沈北新区来投资兴业。同时,打造环境也是体现以人为本,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第六,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
沈北新区为加快发展,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引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政策都作出具体规定,并对引进外资的奖励政策作出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制定支持工业园发展的若干政策及支持新城子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激发投资商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努力创造“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的良好氛围。招商引资,特别是吸引外资的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沈北新区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沈北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抓住市委、市政府开展“开放年”活动的有利契机,以日韩、港澳、江浙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以沈北大道科技创新产业带、蒲河大道生态居住产业带、新城子大道工业园区带、辽河大道旅游景观带为招商平台,以农产品沈加工、高新技术、生态居住、休闲旅游等产业为主导,大力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才牵动力的大项目,重点引进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沈北新区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将沈北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东北地区最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
参考资料
1、刘力 《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美)丹尼·罗德瑞克(中译本) 《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 北京出版社 2000
3、张德修 王跃生 《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4、马杰著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5、张家哲 《全球化和发展问题》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4.5
6、樊莹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1998.5
7、李勃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2
8、沈骥如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4
9、张宝珍 《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 《世界经济》 2001.9
10、唐任武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 2004.10
11、李王宁 《全球经济大转变中的第三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 2000.10
12、郭连成 《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8
13、樊纲 《国际经济新趋势--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 2001.6
14、沈北新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