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沈北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然受其影响。作为沈阳市四大发展空间之一的沈北新区,正在全面扩大开放,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必然也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2006年3月1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城子区和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领导班子合署办公,成立沈北新区。沈北新区作为沈阳市四大发展空间之一,经济极具发展潜力,是沈阳市继开发铁西、开发浑南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空间。
对于沈北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我区带来追赶沿海发达地区的新机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区的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沈北新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沈北新区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于接受挑战,以实现沈北新区经济的快速平衡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各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各地区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如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宣告了“两个平行市场”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25%一下子骤增到90%以上,世界市场得到统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沈北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