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口退税资金来源难以保障的原因。由于我国增值税的实施缺乏严格而统一的征管制度,在征税的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往往从政策的考虑给予减免税和各种税后优惠,征税对象不能在每一个商品流转环节均按规定税率纳税,从而使增值税的实际增收人与理论上应增收的税款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有关资料测算,1994年由于在征税过程中存在政策性减免、企业免税等原因而使增值税在征税环节少征了约538亿元。而在税款征收过程中诸如包税、地方优势、企业拖欠税款等的存在更加剧了税款的流失。于是在出口退税应退税款与国内增值税收入不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在增值税收入之外,安排资金以支付出口退税税款。
出口偷税、骗税所带来的税收流失也导致国家财力不足。出口退税、骗税不仅使应收的税款无法及时上缴,更使国家不得不承担额外的出口退税负担,这必然加剧出口退税资金紧张的局面。
2. 出口退税资金安排不合理加剧地方发展的不平衡。按现行的增值税管理办法,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为基数部分实行75:25的比例,增长部分实行70:30的比例。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就征税的税款得到25%的基数分成和30%的增长分成。在中央财政承担所有退税款的情况下,地方则可以完全享受相当于其应退税款25%部分的税收利益,这实际上等于中央给了出口企业所在地“隐性的转移支付”。同时,出口企业的退税款增加,则其税收成本相应的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相对增加,出口多的地方政府的企业所得税也相应增加。出口企业较多的东部沿海的省份享受到的“隐性转移支付”比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却得到很少,在客观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③。在现行的中央财政负担全部退税款的情况下,地区间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难以避免。
㈢ 出口退税的管理制度尚待完善
1. 电子化管理有待完善。尽管税务机关系统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在出口退税的工作中已初步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与出口货物有关的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各部门之间没有实行计算机联网,因而还无法利用计算机信息的快速传输,运用征税、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各部门的有效信息对出口货物进行综合监控。只有在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电子数据化传输,才能真正建立起部门间的联系和协作,提高退税信息审核的效率,有效防范骗税行为的发生。
2. 征退脱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④:⑴征退利益脱节。按新税制的要求,增值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共享比例为3:1,而出口退税则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这样就形成征税是地方的事,退税是中央的事,征退利益脱节,退税管理难以优化。⑵机构设置脱节。由于我国现行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是分设的,因此就形成了出口退税管理中的“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的局面。又由于征退机关之间缺乏先进、快捷、严密的联系网络来传送信息,使得税务行政机关无法对企业的退税行为实施有效的监控,骗税现象无法避免。⑶出口退税与进口征税相脱节。以进养出、进出对应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惯例。而我国目前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与关税同步减免的现象十分普遍,加重了我国出口退税的财政负担。
㈣ 出口退税的操作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1. 退税期限冗长影响退税政策效应的实现。我国《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对退税机关应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对单证的审核、审批手续和最终支付退税款则在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货物报关出口后,企业必须取得必要出口单证,才能进行退税申报。出口退税所要求的单证过多,且涉及不同的部门,而由于不同部门对出口单证都有不同的要求,出口企业要最终完全取得符合要求的单证,必须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从产品出口到申报退税需3个多月的时间。退税机关的审核、安排退税指标也相当耗费时间。退税的无期限拖延,也将使出口退税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出口退税不仅仅是出口企业享有的权利,在我国更是承受着调节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的国际干预重任。退税缓慢,这就使出口退税政策所要实现的政策效应无法在经济生活中迅速加以实现,经济生活对退税政策的消化放慢,影响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实现。
2. 出口退税政策不统一。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税待遇,造成实际税负不公。我国现行出口退税主要有三种办法: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采取“免、抵、退”的办法;对无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对外贸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其他外贸企业出口按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应退税额。由于不同方法计算出口退税的依据不同,致使计算的退税额不同,即企业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同。此外,不同贸易方式下下,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税负不同。进料加工采取减税方式购进原材料,其耗用的国内原材料、加工费按出口货物退税率退税,而来料加工只对工缴费进行免税,其耗用的国内原材料不能办理出口退税。这显然对使用国产原材料形成歧视,不利于用国产原材料进行加工贸易。
三.强化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