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优化出口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2005年我国出口计算机产品的96.7%、笔记本电脑的99.9%、移动电话的94.6%、数码相机的95.3%、彩色电视机的94.3%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3.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总体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直接带动了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4.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测,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约为5000万~6000万人。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在国际贸易甚至是我国GDP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较短,对经济增长、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力较弱等等,应该引起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本国的实际,从理性角度来思考和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提出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路径,对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条或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国内的生产链条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产业链最早源于哈佛大学M.E.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即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组成的,它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试制、原材料与设备采购、产品生产、运输、仓储、营销、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状结构,即价值链。我国的郎咸平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国际产业链分工6+1理论”,即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事实上,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较少,很难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作为跨国公司国际产业链中的一分子,为其在下游产业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即便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制造业加工增值环节也主要停留在“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可见,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这种状态限制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低。
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的加工基地。
(二)监管体制缺陷
加工贸易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贸易投资活动。从我国国情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对加工贸易的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之相关的管理政策还不配套,主要表现在:
1.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缺乏健全、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
2.各部门多头共管,各地区监管条件不统一,技术标准不规范,导致管理脱节。
3.国家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后,相关的操作规程仍跟不上国家保税业务的发展和通关制度改革的要求。突出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尽统一、规范,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对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严宽不一。有些企业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固定地用在保证金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从而影响外贸出口。
4.现行的税收政策影响限制了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如加工贸易使用国产材料不予退税或者退税不足,则直接打击了生产企业对国产料件的采购。有的甚至还出现一些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税赋越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企业减少了采购国产料件的比例,改从国外进口本可由国内供应的原材料。
(三)政策环境弊端
1.国内“采购率”受到政策限制
首先是出口退税政策的逆向激励,表现在现行税制加重来料加工税负,却给予进口料件“超国民待遇”。来料加工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只收取加工费,其国内采购不作为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相反,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可以免交关税、进口环节税,而国内采购料件只能享受部分退税的待遇。其次,深加工结转存在效率障碍,主要是手册对手册之间的结转,结转效率不高,尤其不太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因此,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转而使用进口料件。
2.保税区出口退税受限
根据我国有关政策规定,海关对出口到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加工贸易货物都视同实际出口予以核销,但税务部门只认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予以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进行出口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的延伸。
3.政府监管模式尚需加强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