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物流管理发展的主题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已达到48万亿元,”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增长2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物流占全国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1,现代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处于重要地位.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物流概念引入中国的30年,30年来,我国物流由解释概念,普及知识到实际操作,逐步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由物流企业的兴起到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已进入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物流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还较落后,因此,通过回顾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的物流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互联网物流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平台,客户可以清楚地看到,为其服务的物流公司,历史上一共承接了多少的货量和订单,客户的选择和评价如何、时效怎么样。
信息全程可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货物实时可见,实时可签收。
加快促进道路货运转型升级,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货运业,重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信息对称和分享,来实现线下整个物流运作的高效。中小微企业就可以突破传地理、地域的局限,从而获得更多的业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4.现代新型物流的形式与特点
所谓现代物流是指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现代物流是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现代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物流管理和运作当中,广泛采用了代表着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物流管理和物流活动的现代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现代化是一个朝着先进水平靠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物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流系统化: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 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考虑物流最优化的时候,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实现物流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局部的最优化并不代表物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树立系统化观念是搞好物流管理,开展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基础。 (2) 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在成本管理上体现为要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物流总成本最小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管理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尽可能使每一项个别物流活动成本最小化,而忽视了物流总成本,忽视了各项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关系,现代物流管理在控制物流总成本的时候正是基于这种关系的存在。所谓二律背反(或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其他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增加而相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物流的各功能之间明显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例如,减少仓库设置的数量可以节省保管费用,但是,另一方面会由于加大了运输距离和运输次数而使运输费用增加,从而有可能使物流总费用水平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再比如,采用高速运输会增加运输费用,但是,由于运输的迅速化会使得库存量降低,从而节省了库存费用和保管费用,最终导致物流总费用的降低。现代物流建立在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基础之上,利用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的二律背反关系,通过物流各个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和总体协调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3)物流信息化: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对物流活动的控制属于事后控制。而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功能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准确地掌握信息,如库存信息、需求信息,可以减少非效率、非增值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4)物流手段现代化:在现代物流活动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以及流通加工等手 段。运输手段的大型化、高速化、专用化、装卸搬运机械的自动化、包装的单元化、仓库的立体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计算机化、电子化、网络化等为开展现代物流提供了物质保证。
(5)物流服务社会化在现代物流时代: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企业物流需求通过社会化物流服务满足的比 重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形态成为现代物流的主流,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物流管理专门化:企业物流活动开始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不再是依附于其他部门,物流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7)物流电子化: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过程、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物流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传递和处理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保持实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和对信息的实时处理。
(8)物流快速反应化: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物流网络的支持下,物流适应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快,物流前置时间缩短。及时配送,快速补充订货以及迅速调整库存结构的能力在加强。
(9)物流网络化:随着生产和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产品高效率的分销和材料供应,现代物流 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着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将干线运输与支线末端配送结合起来,形成快速灵活的供应通道。
(10) 物流柔性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物流需求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的特点。订货周期变短、时间性增强,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物流柔性化就是要以顾客的物流需求为中心,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物流作业,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五.立明集团结合现状如何改进
立明集团物流管理分析(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