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人才分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他们主要 (在攻读更高学位后) 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 (包括创造性应用) 、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 工作的专门人才
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 ,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从总的情况来看 ,高校对 (1) 、(2) 类人才的培养比重较大 ,而对 (3) 类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对于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定位在第三类人才的培养上 ,而不应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
(二)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特征分析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例如 ,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 ,到 2005 年 ,我国需要高级软件人才 6 万人 ,中级软件人才 28 万人 ,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但是 ,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实际的人才供应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对于这种现状的认识,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软件“蓝领”人数少的根本原因 ,不是软件企业不需要软件“蓝领”,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软件“蓝领”、发挥其软件生产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 ,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 ,满足社会需求 ,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本科阶段固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打基础阶段 ,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三)企业在招聘时对计算机人才的期望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 ,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 ,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时候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如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责任心和纪律性等。
1.增加人文社会学科
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 ,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 ,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2.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要新颖实用 ,要有规模和内容适合的软件或者硬件课程项目实践。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 ,多搞些实践活动 ,有条件时模拟实际项目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留一些课外作业 ,多开一些讲座 ,多给学生一些资料 ,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考评 ,少灌输而多启发诱导。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应该多样化。例如 ,将来希望致力于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相关方向的深层次理论科目 ;文档后想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可以接受相关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的训练 ,并有机会参加实际的项目开发 ,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周期。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文档生们普遍反映 ,闭卷考试有很多缺陷 ,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 ,所以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形式 ,需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 ,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 :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 ,安排具体实践项目 ,结合平时组织的小讨论、小范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以范文考核为主。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 50 %以下。布置给每位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不以统一的答案标准作为考核依据。减少必修课比例 ,鼓励学生选择选修课程。总之 ,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 ,而不只是为书本知识打分。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的难点在于可操作性。这类改革必然使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具有更强的责任心 ,同时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进一步的提高。
(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 ,目前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 ,要考很多基础理论课程 ,而实践课程少 , 动手能力不强 ,致使文档后竞争力较差。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文档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 70 %。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 ,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佳。例如 :有的同学认为学一个语言就可以去用了 ,结果编程基础很不扎实 ,稍微复杂点的编程就会出问题 ,而且编程不太规范 ,软件工程能力较差 ,突出的例子就是不喜欢写文档和注释。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 ,是企业和文档生的共同反映。
(六)复合型和宽口径人才
近年来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 IT领域而言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 (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 (或者具有管理能力) , 又掌握了 IT专门技术的人才。对于计算机本科文档生来说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不是现实 ? 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 ,既然 IT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 ,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 ,学校应当而且能够拓宽专业领域 ,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应用领域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另一种来自某些企业人士的看法是 ,我们不能要求刚文档的学生既懂管理又懂技术 ,如果能够达到的话 ,就直接去当 CIO 了。复合能力的培养在国际上都是很重要的难题 ,因此 ,我们需要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
计算机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还跟用人单位的利益紧密相关。这三者中任何一方没有做好 ,都将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是达到三赢的关键。关于这一点 ,各方面都认为十分必要 ,某大型软件企业的一份专题报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该报告称 :现实中 ,学生、学校、企业(社会需求) 三者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总是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 有些课程太陈旧 ,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安排也不合理 ,又不知道企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 ,总是觉得自己开设的课程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基础课起到了知识面拓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作用 ;专业基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专业课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公共课程和素质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而设立的教育方式。要满足社会需求 , 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 ,而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从企业的角度考虑 ,既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问题 ,同时也觉得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实 ,学生、学校和企业(社会需求)三方的目的和愿望是一致的 ,都希望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那么三方何不创造一些机会坐下来 ,相互了解一下其他两方的想法 ,来共同完成这个心愿。而且 ,经常性的互动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供求差异扩大化 ,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从而实现多赢的结果和局面。
参考文献:
1.石玉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分析[J]. 科技资讯, 2018, v.16;No.505(4):23-24.
2.佚名. 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3):16.
3.佚名. 生活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03):186.4.房志明.农村财务管理需规范工作流程[J]..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2011-7
4.佚名. 关于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探究[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09):108.
5.王铮.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未来趋势[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4):46-46.
6.李云龙, 杨洪焱. 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 电脑迷, 2018, No.97(06):104.
7.张丽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浅析[J]. 电脑迷, 2018, No.106(9):118-119.
8.武一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电脑迷, 2018, No.106(9):102.
9.佚名. 大数据时代信息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J]. 科技经济市场, 2018(10):60-62.
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11.李晓明 ,陈平等.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 计算机教育
12.Dauschmidt K G. Employment in the New Age of Trade and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1, 76(1):1-28.
13.Elsaman R 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Islamic Law: Labor and Employme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