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部分教师对于预习作业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的要求大打折扣,甚至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因此我们有些教师对布置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预习作业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教..
再次,部分教师对于预习作业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的要求大打折扣,甚至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因此我们有些教师对布置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预习作业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师自己对“课前预习”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的认识上也并不真正明确,这一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小学生养成良好数学预习习惯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说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前的一个准备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效课堂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目的,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数学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研究(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
点击查看关于 小学生 数学 预习 习惯 培养 研究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