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看法
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充分发展。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小学生依赖教师、离不开班主任、独立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渴求。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只能被看做是被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以管优先”,提出各种各样的教育要求,可是由于小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体验的能力都相对较弱,很多情况下都跟不上教师的教育要求,于是,心理学上的“意义障碍”就出现了。本报告就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发表自己的心得如下:
一、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是现在班级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所实行的班集体教学,其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伙伴意识,但其显然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而小学生自我管理就可以弥补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之处。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班集体的教学管理能否顺利开展、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由几十名小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必须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发扬主人翁精神,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每一位同学都想要成为班集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一个班集体才能健康存在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能否接受好的教育,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从根本上说,其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学校的教育。
(三)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独立
“独立”不仅指不依赖他人,自己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并且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我们进行教育的目标最终也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就是具备各种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并具备独立个性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行为自律,自我服务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教师,仅仅了解、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显然不够,更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看法
(一)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人的教育一般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孩子最先接受的教育,就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家庭启蒙教育。孩子之所以形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判断力不强,独立意识缺乏,又野性十足这样的习惯,完全是由于家长的“功劳”,而孩子是无辜的。因为从孩子出生到具有独立能力之前,由于自身成长的条件限制,不具备主动选择教育的能力,所以只能是被动接受教育。究竟被教育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所以,如果要改变孩子,首先必须要改变家长。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每个家长都希望且极力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之所以没有将孩子教育好,是因为自身文化思想所限而做不好。所以,要教育好孩子,应该先教育好家长。
教育家长可以利用政府或社会力量开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通过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来完善家长的教育意识,来丰富家长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在目前教育孩子自理方面,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训练动手能力。家长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动手。例如,倒水、洗手、洗小的衣物、整理房间、帮父母做厨房帮手、整理书包、自己背书包、自己做值日等。久而久之,孩子的动手能力就形成了。
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看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