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
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生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生理上,发育速度较快,各项机能仅用几年就能够完成发展任务,达到成熟水平。而心理上的发展速度则较为缓慢,要从儿童心理逐渐成长起来,社会性与认知向成人心理变化。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大,欢欣和悲伤,情绪状态切换非常快,同时认为在他人眼中较难得到理解,但是又处于一种时时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状态中。这样的矛盾状态使得青少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出现生理与心理发育速度的不平衡,如果不加以重视与引导,很容易引起伴随着种种心理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不及时解决甚至可能影响终身。因此必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有助于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于应付挫折,等等。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给出几点建议:
一、中学生树立维护心理健康意识
方方面面的原因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那么中学生自身应该如何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呢。首先,健康的中学生可以预先了解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加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意识,维持健康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最重要的是能在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中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寻求权威有效的帮助。
二、亲子共建和谐家庭
父母耐心的陪伴伴随着孩子的人生成长旅程,况且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与达到身心协调的挣扎时期,中学生的快速的成长也在慢慢向着成人靠近,因而,父母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成人感,另一方面,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总是更加自由,可以帮助中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帮助他们。
研究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具体看来,父母温暖理解、良好的亲子沟通状况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和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影响,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心理健康则有消极影响。因此父母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多花点时间陪自己的孩子。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桥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改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使家庭更加和谐,而且父母有效沟通可以让孩子把积压在心里的阴云逐渐驱散,让他们有一个依靠去应对人生路上的狂风暴雨,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绚丽的彩虹。
而且家长应当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育知识,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改变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采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使孩子顺利度过心理剧烈变动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学校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