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留守幼儿为隔代教养,这种方式最容易出现溺爱,所以家庭对留守幼儿应持正确的教养观。在平常生活中,即使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祖父母习惯包办,阻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所以家长应积极与老师联系,了解幼儿近期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主动协调好抚养人对幼儿的教养方式,让幼儿锻炼自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研究中发现,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农村留守幼儿知识面窄,希望家长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旅游等其他方式开阔孩子的视野,为幼儿创造机会增加其社会见闻。此外,留守幼儿存在孤独、攻击性强、退缩、同伴交往能力弱、自卑等问题,所以家长即使有多少的不得已,也要抽空经常和孩子进行电话、微信、书信等形式的沟通、互动,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除家庭外,幼儿园也是关键因素。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全面发展,增加幼儿课外活动,健全室内外教学和活动设施。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及其重要,教师要给予留守幼儿更多关爱,以弥补其亲情缺失,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提升农村留守幼儿自信心水平
营造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幼儿自信心。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能使幼儿,特别是缺少父母关怀的留守幼儿正视自己,克服自卑。另外,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以每个幼儿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而不是 “一刀切”,这样逐渐提升幼儿自信心。
对于幼儿来讲,大多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这就要求幼师给幼儿以母亲般的温暖,多鼓励幼儿,培养其自信心。留守幼儿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父爱和母爱,所以幼儿园老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到幼儿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对幼儿言行多做正面引导,关心他们,帮助其逐渐树立自信心。
创造机会,鼓励参与,增强幼儿自信心。如开展竞赛类活动、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元旦晚会等,在开阔幼儿视野、扩展其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幼儿自信心。
同样,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一环。通过家校配合来帮幼儿树立自信心;定期组织“家长交流会”密切家长与老师间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通过电话、微信、电脑视频等保持联系,经常把幼儿的作业通过网络传给家长,在无形中增强家长对幼儿的责任感,也让幼儿了解到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关心自己,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总结
埃里克森提出人毕生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每一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在第二阶段,即在3-6岁幼儿期阶段,个体面对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性对内疚感。如不能成功解决这一危机,那么幼儿便不能很好地形成主动性,最终会使幼儿产生依赖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如果父母、老师鼓励并帮助幼儿产生自信心和形成目标感,那么他会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较好地处理同伴关系,获得积极品质以便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自信是幼儿的积极品质之一,自信心的获得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必需的,不仅帮助幼儿加强对自身的肯定,提高幼儿自我认同感,更愿意表达自己,促进其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看,班杜拉认为,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决定所产生的效能因素,能够开启一段新的人际交往,促使个体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