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起源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师生互动的合作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能力是在完成一系列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实现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还可以通过在完成交际任务的相互协作中体验教育的价值,实现人格的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营造合作友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代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一个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世人眼里,教师是良知的守护人,是道义的担当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教育部长周济在2007年9月9日的“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曾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现在对教师工作一般是进行定性考评,量化考核之风蔓延,从教师写一篇范文,看管一节早、晚自修,参加一次学习活动,都与奖金、评优、晋职挂起钩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近来这种量化之风欲刮欲烈,并有绝对化的发展趋势:如将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作为发放考勤奖的中心指标,甚至有的地方对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教师在这种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压力下,心理压力加大,有时难免会“迁怒”于学生。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是教师量化考评的一种副产品。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未成年人,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教育的对象,他们依法享有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权利。个别教师动不动就“赶、撵”学生、随意让学生停课,这些客观上就是一种非法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会有“厌学”、“倦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心理或行为,就是教师不尊重、不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造成的。“马太效应”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