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通过这几年的网络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后我认为: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也日益显现,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首先从教师的生活质量看,我们知道思伤脾,虑伤胃,人如果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中,就容易引发躯体上的症状。如果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就会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是教育者能够全身心工作的根本。其次从教育者专业方面分析,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推动教育者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其专业能够发展的有力保障。教师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下一代,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心理素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这是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除了对教师有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
认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个体现象,但社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就能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因为第一部分概念的解释明确了其基本结构和范畴,所以对研究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由于教育者工作的重要性,其心理素质的需要并没有明确体现出来,对其要素的构成也不清楚。
近些年,我们对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有利于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水平,还有利于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标准
(一)文化层面
教育者是人类文化的播种者,这种职业职能要求老师要主动学习,能够自觉构建具有教书育人作用的文化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文化层面的心理素质有以下内容:文化积累、学习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二)社会层面
教师在社会层面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交往能力、角色变换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三)专业层面
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体现了这一行业的特点,还包含了专业层面的能力。
教师心理素质提升策略(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