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3-4
(三)公众参与是社会成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寻求利益保障的有效途径------------3-4二、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4-6(一)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4-6(二)导致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4-6 1、公众参与的普遍性不足,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均有限,而且参与效果欠佳----------4-6 2、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够畅通,随意性很强,特别是缺乏可操作的程序规范----4-6 3、公众参与的能力不足-----------------------------------------------------------4-6 4、公众参与成本偏高-------------------------------------------------------------4-6三、促进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若干对策-----------------------------------------------6-10(一)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6-10(二)鼓励公众参与立法-------------------------------------------------------------6-10(三)架设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桥梁-------------------------------------------------6-10(四)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收益率------------------------------------------6-10(五)媒体的适当参与 --------------------------------------------------------------6-10(六)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公民参与-----------------------------------------------6-10
四、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的最终价值体现---------------------------------------------10
五、结语---------------------------------------------------------------------------10-11
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
公共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公众参与是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关键环节。研究、分析公众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 公众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基础,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科学性同社会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是成正比的。近年来,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在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热情逐日高涨。如何推动有序的公众参与成为学界、政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公众参与意味着社会成员对社会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向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都有机会为谋取社会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 一、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公众参与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广泛的公众参与,是搞好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基础。这是因为:
(一)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公共管理是一项造福于广大社会成员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在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功能、增强社会活力等活动,使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社会成员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参与。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蔚然成风的今天,公众广泛主动参与公共管理,共享资源,共建家园,已成为新世纪公共管理改革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精神,是保证公共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 (二)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已成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重要功能。强调社会成员参与公共管理,意味着社会成员不仅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公共管理的积极行动者。因此,不应把社会成员当作公共管理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向他们提供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种机会不应只让社会成员仅仅了解公共管理的结果,而应让他们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在实践中,虽然各国公共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倡导“参与、分享”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通过公共管理中公共参与机制的建设,形成一种公众自主、积极参与的精神,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总趋势。只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才能培养起现代公民应有的社会意识,形成有效的公共管理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切实发挥好公共管理所固有的各项功能。
(三)公众参与是社会成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寻求利益保障的有效途径
公众参与反映了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整体,在这一系统内,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众参与的过程既是分享权利的过程,也是履行义务的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成员个体,还是作为组织的单位,都有义务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从行动目标上看,通过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可以不断满足成员在物质、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促进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这是因为,只有社会成员自己才最了解自身的现实需求,只有通过协商和争取才能平衡各自的利益关系,维护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毫无疑问,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将在未来的公共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影响公共管理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二、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 社会成员自愿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度,是社会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度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公众参与已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公众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众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基本上还处于决策后实施阶段的参与,即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与公共管理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 (二)导致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公众参与的普遍性不足,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均有限,而且参与效果欠佳。 目前,真正出于自主意识自愿参与的公众参与行为很少,一般都具有随大流的从众性。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公众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同时,我国原有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一般公众利益并无直接影响,无形之中培养了 与我无关 的思想,大多数人只意识到自身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却没有意识到自身也是公共管理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乏公民责任感。与此同时,公众参与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参与效果十分有限。就当前而言,公众参与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掌握公共管理权限的主政者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质。公共政策能不能反映或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社会成员无从知晓,更无法落实及进行有效的监督。再加上社会成员的力量有限,公众参与还比较多地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对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决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具体贯彻实施的影响力轻微。
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