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环境的因素幼儿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处..
2.教育环境的因素 幼儿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教师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在上课时,教师一再强调类似于“谁做的最好”“谁谁谁最棒”的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行为会转化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竞争行为,导致班集体中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记得暑假在某个早教中心实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园里的游乐区内有个供儿童过家家的小厨房,厨房里的玩具每件只有一样,因此,小朋友们经常会为抢玩具发生矛盾。我们都知道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合理的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休息,而活动区内的玩具有不准备充分,小朋友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抢玩具而争吵,甚至伸出手去打人,慢慢的这种习惯就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在活动期间教师只是为儿童分发玩具,而不分配他们各自的任务,这样他们就不会养成商量讨论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而是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甚至是抢别人的玩具,这样极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幼儿自身的因素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观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一般来说,而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其行为也就越接近于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同样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儿童,其攻击习惯行为也就较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其人格特点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的人格特点也个不相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具有高冲动性的特征。例如脾气暴躁、易被激怒等。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从而促使易怒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受到体罚,在相同的情况下,该儿童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驱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受其自身的社交技能水平与个体固有经验的影响。如果儿童经常遭到他人的排斥或父母的虐待,就会缺乏正常的交往技能,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下一篇: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 |
点击查看关于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产生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