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之中。值得提醒的是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如教学《秋姑娘的信》时,首先紧扣题目设问:“秋姑娘给谁写信了?”、“信上写了些什么呢”,从课题入手设立问题,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文题即文眼,理解课题,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课文的条理。带着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思考,孩子们很快知道了秋姑娘给南去的大雁、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山村孩子写信,还知道了因为冬天快到了,秋姑娘关心她的朋友,才给他们写信的。其次,以问促读,开发思维。比如设计如下问题:①大雁一路南飞,沿途会欣赏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是又会可能遇到什么危险呢?②秋姑娘为什么让小松鼠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会读得不亦乐乎,问题也在读中迎刃而解了,学生充分体会出秋姑娘对小动物们的关心。自然而然的就读出了秋姑娘对小动物的那份关心,这样就无需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灌输,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最后,再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想象说话。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信上会写些什么呢?引导孩子理解秋姑娘不仅会给其它很多小动物写信,还会人们写些什么呢?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大方赏识,以情动情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赞扬、鼓励正是对一个人表现的肯定。大人尚是,何况小孩。他们一旦被肯定,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状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我深信每一位小孩子的天赋都是一样的,内心充满着神秘,喜欢天马行空、奇思异想,只不过他们的这些想法需要老师的呵护、引导。所以,上课时,我善于观声觉色,他们的一举一动极可能是教学反馈的信号。那眼睛灵动,满脸通红、小手举动、心智开启,都尽收在我的眼皮下。对于他们的疑惑不解需要不厌其烦的讲解,对于课堂的突发表现,毫无边际的回答不能按原先的教学设计评价,以成人的思维正面下定论。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竖起大拇指加以赞赏、鼓励,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特别是接受能力慢的同学,他们自尊心强,自卑感强,常常在课堂心不在焉,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斥责,这样反而导致他们排斥和厌恶课堂,唯有创设轻松的气氛,放下师尊,降低要求,他们才消除学习的压迫感和烦躁感,我记得,在执教《北风和小鱼》第二课时,在教学课文的最后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在北风和小鱼这两个人物中,你喜欢哪一个呢?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北风,你瞧他多威风啊!”。此时,老师若否定或不加理睬,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禁锢学生的思想,泯灭学生的个性。随即我对那个站着的小男生说道:“了不起,竟然想到‘威风’这个词,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会夸一个人威风呢?”这时其他小朋友纷纷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自然体会到“威风”的含义,从而明白,原来北风并不是真正的威风。语文是百科之母,充满艺术性,科学性,人文性和想象空间,不能用固有的参考答案去衡量,这会显得死板,失去它原有的独特功能,导致束缚学生的视野和思想,扼杀学生的幼嫩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及时给予鼓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激励动力,迫使学生朝气蓬勃、精神向上。达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个性健康,人格健全。
三、重视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一)课件演示,直观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味童话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而小鱼勇于抗争的事。课文一开始就写出了北风的凶猛,如果仅仅靠文字和插图低年级学生是很难感受这一点的,这时候课件的使用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件播放,学生从声音到动画,直观感受到了北风的厉害。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小鱼的表现怎样呢?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样读起书来更倍加用情。学完课文,随后还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他们傲然开发、毅然挺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运用充满童趣的课件,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这种辅助教学实施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认知的快乐,促进他们深入、持久地进行学习。
(二)重视实践,促进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于受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提供有利于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因才能顺利进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内化和运用所学的语言。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复述课文、讲故事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小组交流、口语交际、课本剧表演、做小导游、小交警等表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请两组同学分别扮演蚂蚁和蝈蝈,不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还启发他们想象: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时,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蚂蚁又会怎么告诫蝈蝈?这样既丰富了表演内容,孩子们在活泼的表演,生动的叙说中,将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它有着时间限制,不可能全部承担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语文,走进图书馆、书店与书交朋友,参观访问,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更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课外实践材料,巧妙设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更不能满足于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而应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去,促进他们个体的自主发展。
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小学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才能最终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语文,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产生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所以一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火学出版社,2013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张中秋.品位课堂真滋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大众》201403
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探微(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