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目标是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期望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根据游戏类型确定不同的目标;游戏的目标要有实际针对性;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渐进发展性。
2、游戏内容的选择
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游戏的趣味性能使幼儿注意力集中,保证对活动的专注、持久。教师对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游戏活动内容。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生活性:幼儿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幼儿所接触的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新的环境都是的游戏活动源泉。把幼儿日常游戏中出现的行为问题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效果会非常好。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要具体可操作性:游戏的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同时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
3、幼儿游戏的组织安排
(1)自主游戏的组织
幼儿的自主游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自由选择、自主展开和自发交流。
①自由选择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共享幼儿自由选择获得的快乐。
(2)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教师在协助幼儿组织、完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幼儿自由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空间。② 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玩具材料,让幼儿选择并与各种玩具材料发生交互作用。②要重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3)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③自主展开
教师应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使游戏成为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协作创新的愉快的教育过程,使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情绪情感得以激发,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社会交往技能得以培养,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善于为幼儿自主展开的游戏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以推进其游戏进程,绝对避免为了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或者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而去教幼儿游戏或过多地干预幼儿游戏。
④自发交流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培养合作行为的前提和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
(2)教学游戏组织
以教学(狭义的教学,即正规的,以集体形式为主实施的系统学科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游戏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并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二、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策略
1、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特别是自由游戏和户外游戏活动。游戏时间得到保证是充分实现游戏价值的首要条件。日本幼儿园就十分重视幼儿游戏教育,让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日本幼儿一天在园生活是从自由游戏开始的。一般来说,日本幼儿园教育活动有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两种形式。幼儿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时间比一般为1:3,也就是说幼儿每天大约有三个小时可以进行户外自发自主的游戏,并且集体活动也以游戏为主。
游戏对于幼儿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并不是“无用”的,而是处处充满着教育的意味。杜威说过,“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从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丰富经验,在未来就会成为儿童学习的重要基础,只有把游戏看做是内在于儿童生命、成长、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让游戏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他们的生活和游戏密切相关,游戏还能带给幼儿快乐的感觉,户外游戏能让幼儿接触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使幼儿亲近大自然,有益身心健康发展。
2、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减少教师对游戏的“导演”。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快乐活动,而不应该有独立于游戏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教师应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顺应幼儿的自然天性,让幼儿的天性尽可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让幼儿自己快乐地游戏。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不是“导演”,而是指导者和支持者。
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更丰富的游戏环境,包括提供许多原材料、玩具、大型器械和各种活动室等,增加活动环境的刺激也更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玩具和器械应符合幼儿的需要,比如,幼儿自制的玩具或师幼合作制成的玩具会更有意义,能让幼儿有更大的成就感,也能引起幼儿的更大兴趣。此外,好的玩具还应该能表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玩具的玩法上,应该给幼儿更多的自由,鼓励儿童自己尝试发明新的玩法,这不仅是对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也为幼儿在游戏中发挥其想象力、发表其想法提供了空间。最后,教师还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自由的游戏氛围,不应该全部都设计好了,等幼儿来“演出”。游戏的感觉,说到底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的感觉。因此,游戏者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的去游戏,决定了幼儿的快乐程度和这个游戏对幼儿的吸引程度。
3、教师发挥游戏中有效指导者的作用。儿童应成为游戏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就是消极的,恰恰相反,教师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介入支持策略,对幼儿游戏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指导。澳大利亚的一位幼教专家曾指出,要想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首先就必须怀有一颗童心,像孩子们一样喜爱玩具、爱好游戏。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的时候,更能以一种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游戏,以一种童心去感受这个游戏,是一种纯粹地从这个游戏好不好玩、幼儿喜不喜欢、快不快乐这点去考虑。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与评价
1、幼儿游戏的观察。
观察使用的工具可以将观察分为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2、观察的要点。
(1)幼儿的兴趣点。
(2)幼儿的行为类型(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行为过程和结果。
(3)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
(4)幼儿的情绪体验。
(5)影响幼儿行为的(外部)因素。
(6)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3、幼儿游戏观察的有效性。
第一,从横向来说,观察的面要广泛,教师在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中,要关注班内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都在哪个游戏主题里玩,玩什么,和谁在一起玩,产生了哪些有价值的游戏情节。
第二,从纵向说,教师的观察要有一定深度,不要简单地只看到游戏的表面,而应看到孩子出现的游戏行为背后所蕴涵的发展意义。
第三,在观察孩子游戏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具备观察的灵敏性,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热点和所出现的矛盾焦点。
4、游戏评价。
(1)游戏评价的取向。
(2)游戏评价的原则。
(3)游戏评价的内容。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儿童心理之研究》《幼儿园教育学》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质量与问题的观察分析》(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