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摘 要]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特点是有趣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和社会性。幼儿游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活动,不能强求,没有外在的目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按照自己的体力和能力选择自己进行的自愿自主的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础的依据有:(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一天的生活中,幼儿除了睡觉、吃饭等活动之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在游戏。即便是生活、学习、劳动等活动,儿童也常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由此可见,儿童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生活游戏化。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二)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应该让儿童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求、适应生长。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水平。(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儿童在游戏中的自发学习有三个特点: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只要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就会在游戏中自然地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经常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就能达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目标。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儿童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有时儿童自己不知道他在进行着学习,因而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3、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儿童内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这样做的。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儿童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自主性和内驱性自主性和内驱性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符合幼儿需求,是由内部内部动机枢使而产生 ,不是由外部加强的,是“我要玩”,而不是要“要我玩”。在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游戏伙伴、确定游戏主题、推动游戏进程。(二)趣味性和愉悦性。一方面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玩具和游戏的材料等,游戏主题、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常常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体验,所以幼儿喜爱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幼儿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愿望,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决定游戏的玩法,控制所处的环境。在游戏中,幼儿的身心处于轻松的、自由的、愉悦的状态。(三)虚构性和假想性。游戏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应,现实的活动,其情节的开展、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和代替物的使用都是象征性的。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的不是现实生活原原本本的翻版,而是通过虚构和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成新的形象,用心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四)社会性和时代性。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园内部的基本源泉,如有儿在角色扮演中开展的娃娃家如有儿在角色扮演中开展的娃娃家、超市、医院、美发厅、小吃店等,在结构游戏中建构的房子、社区、公园、汽车、桥等 ,都是社会生活或物体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反映,通过幼儿的游戏可见社会生活的倒影。(五)规则性有序性。虽然自选、自愿、独立、创造等体现了幼儿游戏的自主特征,但幼儿在游戏中并非毫无拘束和限制。任何游戏都是有一种规则的,具有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行为特征等游戏本身的“内隐”规则,也有幼儿为游戏的顺利开展而约定的“外显”规则。观察幼儿的游戏,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似乎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秩序性。幼儿在游戏中遵循规则的,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会相互监督,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幼儿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三、游戏的种类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