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观念产生于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企业如何看待顾客和社会利益,如何处理企业、社会和顾客三方的利益协调。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真正的营销观念形成于第四个阶段的市场营销观念,这是市场营销观念演变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要求企业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要求企业营销管理贯彻“顾客至上”的原则,将管理重心放在善于发现和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并千方百计去满足它,使顾客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近百年来, 西方市场营销学家不遗余力地针对当时的市场营销环境提供了许多十分有益的市场营销哲学, 用以指导市场营销活动。20 世纪40 年代之前, 西方企业先后奉行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观念, 销售观念和推销观念。20 世纪50 年代,为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 西方提出了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 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 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和服务,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
这一观点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 二是强调整体营销。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市场营销观念做了进一步的修正与补充, 又先后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生态市场营销观念等。到上世纪末的80 、90 年代, 反映市场营销发展新变化的营销观念层出不穷, 如竞争导向观念、绿色营销观念、顾客满意观念等等。其实质是强调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兼顾社会的发展、顾客满意程度和企业利益,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我国市场营销观念的树立同样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我国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商品的严重不足, 企业无需关心产品的销路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工商企业都是以生产观念作为经营的指导思想, 企业根本不了解顾客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不断深入的体制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引起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的巨大变化, 一些价格高又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了, 这就促使企业重视推销、注重广告,逐步奉行推销观念。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许多产品逐步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的企业开始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但是,从目前来看, 我国企业营销观念与国外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1) 比发达国家市场营销观念的建立要晚40 到50 年的时间。(2)不同地点、不同企业发展不均衡。(3) 对市场营销观念的理解具有片面性。(4)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等传统营销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依据有三:第一,推销和广告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许多企业扩大了销售队伍和广告宣传,但对于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则很少考虑。有些企业则相反,一味埋头生产,推销则搁在一边。第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第三,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证明大多数企业的注意力放在了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而获利上面。
三、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
市场营销组合内容的差异
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企业可控的基本营销措施组成一个整体性活动。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鲍顿于1964年最早采用的。它是制定企业营销战略的基础,做好市场营销组合工作可以保证企业从整体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它也是企业对付竞争者强有力的手段,是合理分配企业营销预算费用的依据
但构成市场营销组合的多个要素是不能发展和变化的。20 世纪60 年代, 杰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4P'S 的组合, 即: 产品( product ) 、价格(price) 、地点(place) 和促销(promotion) 的营销组合。但是, 近年来,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别国的干预不断加强和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的新形式下, 菲利普·科特勒在1984 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他认为企业能够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 而不是单纯的顺应和适应环境,因此, 在市场营销“4P”之外, 还应加上两个“P ”, 即权利( power ) 与公共关系( public relations) 成为“6P”。这就是说, 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 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 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1986 年科特勒又在6P’S 的基础加入了市场调研( Probing) 、市场划分(partitioning) 、优选法( Prioritizing) 、市场定位( Positing) 成为10P’S , 而这10P’S都应落实到第11 个P 即人(people) 上, 应理解人、尊重人、开发人。从4P’S 到11P’S , 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组合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表明市场营销战略处于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位置。自从菲利普·科特勒提出11P’S 之后, 中国学者很快地将之引进国内并写入教科书。但是, 这一战略思想却很少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得到运用, 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4P'S 的基础上。
营销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的差异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 它涉及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计划。在企业战略中, 市场营销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
西方的企业认为, 市场营销在企业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企业战略应强调市场信息、细分市场的界定以及选择目标。针对一群购买目的明确的顾客, 可确定自己所希望达到的位置, 企业所有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不同的细分市场应有不同的消费主体, 这些计划关注于培养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市场营销在企业战略计划中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 市场营销具有分析市场以及通过企业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这包括分解需要趋势、竞争以及目标市场中的竞争条件。第二, 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制定目标。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要, 财务目标只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和回报。这是一个需要市场营销者与其最高领导层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的目标。我国多数企业尚未将市场营销摆在企业战略的首位。
根据我们的调查, 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着三种类型: 一种是企业领导者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企业经营中十分重视营销的职能, 但尚未将其摆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对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整体系统规划。二是企业领导者不能全面地认识营销的功能, 将营销看做是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的单纯推销商品的活动。因而只是在营销手段的运用上花本钱、下功夫, 还谈不上营销目标、营销战略的选择以及营销战略的系统规划。三是有些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甚至根本不懂营销, 因而认为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的。
总之, 我国企业对营销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战略意识分析市场的变化和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决策, 结果是营销目标短浅,花费了大量资源, 而营销业绩却没有明显提升。
3、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的差异
随着国际营销环境的剧烈变化, 西方学者提出许多新的营销策略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 如关系营销、基准营销、直复营销、内部营销、定制营销、服务营销、形象营销、数据库营销、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伦理营销、全球营销、情感营销等, 这些营销策略大大丰富了传统营销策略的内容, 反映了当代西方营销活动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买方市场早已形成,激烈竞争和销售困难成为常态,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由市场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等相结合的整合营销时期。“制定营销”,“以销定产”,“顾客就是上帝”已是典型的现代市场营销口号。但是我国企业对这些营销策略和手段并没有运用到实处,仍局限在传统的4P'S 组合的运用上, 甚至是单一的价格手段或促销手段的运用上, 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先后提出的一些新的营销策略还未能及时借鉴和吸收。
参考文献:[1] 康晓光 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国际比较我国发展及其企业管理 道客巴 巴,2011年
[2]孙乐曾 市场营销基础教程[M] .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
[3] 胡春 市场营渠道销管理[M] .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年[4] 郭国庆. 市场营销学通论[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5] 纪宝成 当代市场营销学[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5[6] 冯 炜 中外企业营销比较研究 豆丁书房,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