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有限。中国实施的是轻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这种替代是低层次的,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是很有限。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尚未进入到重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阶段。虽然从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上看,重化工产品进口替代的弊端较多,成功的先例不多,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妨碍中国进行如此尝试。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轻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只是中国工业化道路初级阶段中一种可能和可行的方式,中国尚未探索出一条真正使得中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工业化道路。
(4)进口替代的区域性分布。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进行的,属于后发外生型。工业比较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形成一种相互分割的“飞地”式的工业发展模式。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全国性的主导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进口替代工业的效率低下。中国的工业起步晚,起点低,对于西方的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难以很快掌握和吸收。与同行业的外国企业相比,不同程度地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后一时期,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更容易造成这种低效率的情况。特别是官营工业由于产权不清晰和委托代理的高成本问题,造成效率比民营工业还要低。随着国家的介入,官营工业却在挤压民营工业,实际上加重了整个民族工业的低效率程度。
综上所述,1912-1936年间,中国轻工业产品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是成功的,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未使得中国真正成为新兴工业强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尝试为日后的抗战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都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毕世杰,1999:《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泽辉,2000:《中国近代进口替代工业的历史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第2卷,第2期
[3]刘佛丁,1999:《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佛丁、王玉茹,1996:《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刘佛丁、王玉茹,1998:《关于中国近代国民收入研究的状况和展望》,天津商学院学报,第3期
[6]刘国良,1992:《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7]刘克祥,2001:《简明中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
[8]许涤新、吴承明,1990:《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
[9]张谷,1997:《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经济开放与产业发展转型——〈中国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历史〉之二》,宁夏大学学报,第19卷,第2期
[10]郑友揆,1984:《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化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1]《中国近代经济史》,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
[12]Kubo,Toru,2002: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sia, 1930s-50s,
免费的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