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内容摘要】中国在近代向现代工业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采取的是轻工业产品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这个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改善了国内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本文把分析的重点放在1912-1936年期间,并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每个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都各有特点,第二个时期的战略最符合经济学上的意义也最成功。
【关 键 词】工业化 进口替代 轻工业产品
一、引言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该战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第二、国内短缺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是经济后进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而常常使用的手段。无论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美国、德国,还是二战后很多的拉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均曾采用过该战略。中国的进口替代工业产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兴办的企业,辛亥革命后有所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迅速发展。1937年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使得进口替代战略中断了,中国的经济全面进入战争状态,工业化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中国的进口替代战略基本上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轻工产品的进口替代。重化工产品的替代阶段由于受制于种种条件,基本上没有,即使有尝试,也是失败的。本文分析的重点集中于1912年—1936年这个时间段。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并涵盖了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两次黄金时期。笔者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标志把这一时间序列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1926;第二阶段:1927—1936。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国的进口替代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后一时期,进口替代的特征最为明显,效果也最为显著。
二、1912-1926:民间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自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封建残余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但毕竟从制度的角度上看是一种进步。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基本上是民间主导型的。因为政局仍不稳定,军阀连年混战,全国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地方割据严重。各方的实权人物关心的是地盘的扩大,而非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工业投资很小,更不要说制定贸易保护措施促进民族工业了,况且这时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也是丧失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自发投资的大量增加。这种增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1)瓜分市场利润的利益驱使;(2)关于民间投资的政策放宽;(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生存压力缓和;(4)“抵制洋货”运动的兴起,民族自尊心使然。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棉纱纺织品、面粉、火柴、卷烟等进口量大的轻工产品行业。棉纺织业是本时期近代工矿业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4-1922年,是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发展最快的阶段。这八年间,全国共增纱锭137.7万枚,年平均增长率达13.1%;布机共增加7943台,年平均增长率为14.6%,其中民族资本所有的纱锭年平均增长率达17.4%,布机年增长率达16.4%。世界大战中列强输华棉纺织品大幅减少,这引起1917年纱价大幅上升,纱业利润大增。生产一包纱1917年利润达银26.4两,1919年更高达50.5两[1 《中国近代经济史》,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第6章第2节,不论旧开新设,规模不同的纺织厂都可获致丰厚的利润。整个纺织业处在兴旺乐观之中。机器面粉业的发展也与此相似。第二阶段为1923-1927年,全国纱锭增加到351.5万枚,年平均增长率为8.1%,这阶段中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其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仅为6%,而外资棉纺织厂年平均增长率却高达11.2%[2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P817]2。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增长高峰期。据推算1912-1926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0.2%[3 据John k.Chang,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Communist Chin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9, P71的数据推算]3,这种增长速度是绝无仅有的。国民收入有所增加,达到202.37亿元(1936年币值),比1887年同比增长0.93%,人均国民收入增长0.46%[4 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P99]4。
进口替代战略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表1 中国工业、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变化表
年份 1887年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农业 119.52 90.9 173.46 76.2 199.22 65.3
工业 11.94 9.1 54.27 23.8 105.9 34.7
总产值 131.46 100 227.73 100 305.12 100
资料来源: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2),P98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只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业,经济结构为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随着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发展,我国正在向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迈进。需要指出的是,1920年工业总产值中近代工业为10.66亿元,手工业为43.61亿元[5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P185。其中,1920年的近代工业值是用1919年的值近似代替的。 ]5,近代工业[6 这里的近代工业指的是工业中与传统手工业相对而言的部分,即动力机器工业。]6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民族资本从总量和相对量上迅速增加,1895—1927年,按1920年的资本估值,外国在华工业资本、官办工业资本和民间工业资本合计106484万银元,其中外资50000万银元,占47%;官办资本11414万银元,占10.7%;民间资本45070万银元,占42.3%[7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P1055,1057,1065页计算]7。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