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要防止“一刀切”,用下指标、压进度的办法搞企业改制。切忌一阵风,用行政命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典型引路,不断总结经验,因时因地制宜推出各项改革措施。
(5). 要加强规范和引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组中的债权债务
化解过度负债国有企业是背着沉重债务包袱进入市场的,因而面对市场进行改造的步履要艰难得多。帮助国有企业从债务困扰的链条中摆脱出来,已成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理论界和企业部门探索了许多种解债方案,具体有:
(1). 财政注资方案。由财政向中央银行借钱,使用专用支票拨给企业,企业立即归还专业银行贷款,专业银行再归还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使国家财政所欠企业的暗账变为明账,以此变动银行、企业、财政三者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这一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在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下要求财政注资以解决所有不良债务问题是脱离现实的。
(2). 核销冲减企业债务方案。对于那些确因客观条件造成而企业又确实无法还清的债务,实行合理的债务核销冲减制度。具体核销冲减方法有三:一是冲减国家准备金。二是冲减专业银行坏账准备金或专业银行自有资金。三是冲减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1998 年,国家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400 亿元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目的是要使钱真正用出效益,达到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3). 改债权为股权方案。对那些过度使用借款,或者是全负债经营、其生产经营活动尚属正常,但目前无偿付本息能力的企业,可采取两种方式把企业的债权化为股权,达到减债的目的。一是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债权人手中的债权以入股的形式加以转化,把债权变为可以增值的股本,债权人既可以根据股金(债权) 的多少分红,又可以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实现自己股本增值。二是允许债权人手中持有的债权以公开拍卖的形式转化为社会股本,这种社会股本既可以是民间私人资本,也可以是外国国家资本,或外国私人资本。
(4). 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来吸收社会公众资金弥补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
(5). 降低利率方案。这是一种减息减债方案。据世界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银行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整个中国国有企业就要增加亏损300 亿元。自1996 年5月以来我国已连续五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6). 杠杆转换方案。“杠杆转换”是指具有财务保证和财务创造能力的中间机构作支点,一端连接最终投资者,一端连接企业,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实行“股———债”转换从而促进产权作用机制的调整进而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
5、 建立经营者集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搞活国有经济,搞好国有企业, 而搞好国有企业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经营者集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部分经营者中存在的“59 岁现象”无不表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者集团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
(1). 利益激励机制。对于经营者来说,有效的能产生激励作用的报酬模式,应将其工作报酬与经营绩效挂钩,赋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我国目前在企业经营者报酬的设计、利益的设置方面忽视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表现为经营者的收益与其个人才能,其管理企业所作出的贡献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很不相称,远不足以支撑其作为一个经营者的行为。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企业的通行做法和国内部分省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关部门提出了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中试行年薪制的基本构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年薪制作为企业激励机制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必将得到逐步的推行。
(2). 精神激励机制。精神激励的方式包括:根据对企业家的考核评价结果,确定企业家的等级、荣誉级别及任职资格,对经营业绩良好、表现卓著的企业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晋升,使其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对国家和企业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家,政府应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社会荣誉称号,并为他们颁发资格证书或业绩证书。在社会舆论导向上,应通过各种媒体对企业家进行宣传,肯定企业家对国家、企业所作的贡献,宣传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其社会影响。在政治地位上,要使企业家能参与国家大事,激励他们经营好企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激励与约束总是对等的、不可分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家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 权力约束机制。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即在公司内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运行机制上自主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协调配合。
②. 制度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机制。
③. 监督约束机制。对经营者集团的监督有四个部分,即股东的监督、公司职工的监督、党组织的监督及法律的监督,这四部分构成了严格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体系的约束机制。
④. 市场约束机制。企业经营者会受到产品市场及经营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约束。对于产品市场来说,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可以通过产品市场上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等指标得到反映。对经营者市场来说,高度发达的经营者市场,以及通过这个市场对经营者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社会评估,是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一个基本条件。
6、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问题
精心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伴随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收缩战线,调整结构,相当一部分企业要被兼并、破产,必然有许多职工要下岗、分流,因而再就业问题就十分突出。据统计,未来5 年内将会有1500 万职工陆续下岗。加上现已待岗的1500 万职工,未来5年内将可能会有3000 万以上职工处于失业状态。据报载,上海、沈阳、福州、郑州、成都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比例分别为14 %、23 %、27. 5 %、14. 8 %、20 % - 30 %。下岗职工大多在老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纺织、煤炭、冶金、石油等行业中。至1996 年底,上海7 个“夕阳产业”平均下岗率为20. 1 % ,其中纺织、仪电、轻工、冶金行业下岗率达30. 2 %、28. 6 %、19. 9 %、14 %。这种情况在沈阳、武汉、成都等大城市也相当普遍。我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是传统企业制度和保障体制的产物。随着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旧体制伴生物的解体和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不可避免。必须妥善解决富余人员下岗分流问题,精心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顺利实现的必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吴敬琏等著:《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年版。
2. 邬义钧:“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 年第2 期。
3. 杨明洪:“论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2 期。
4. 卢中原:“把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2 期。
5. 史东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运作机制”, 《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4 期。
6. 孙耀唯:“公司并购与产权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1997 年第8 期。
7. 戚聿东、张天文:“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刍议”, 《中国工业经济》1997 年第6 期。
8. 黄津孚:“企业集团的组织与管理”, 《中国工业经济》1997 年第7 期。
9. 甄荣军、周立群:“关于当前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5 期。
10. 黄梅波:“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1997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