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封建时代的完美女性
宝钗进了贾府之后,跟周瑞家的讲自己身上有个老毛病,后来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癞头和尚献了个海上方,名曰 “冷香丸”。其成分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从此以后,抑制住了宝钗与生俱来的一股“热毒”,小说中所谓的热毒,实际上就是人性骨子里带来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克制住了“热毒”,使得薛宝钗克己复礼,成为了封建时代里长辈们最推崇的淑女形象。
从宝钗的外貌上、容貌美丽,肌骨莹润,肤白而健康,在外貌上就是容易生养的女子,这一点很合中国古代长辈们对儿媳的喜好。虽然聪明,但是懂得藏愚守拙,“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份淡然平和的气质,与世无争、善良体贴的姿态,把我国所推崇的淑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完美女性。面对黛玉的小家子气,斤斤计较,不仅阔达的对待,而且还以德报怨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她人,怨不得这贾府中的人几乎人人都在夸她。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会对一些事情有介意或者忌讳,于是便招来了一些损失,退一步不能,拔一毛而大怒,人们把这些行径用美化的词,称为“真性情”。嘲笑宝钗处处忍让,没有七情六欲,不会生气,没有眼泪,为人处世处处都自我压抑。可是她这么做,谁又能说是错的呢。中国人崇尚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宝钗就是这么一个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体谅别人,把个人置之度外只想着别人能够过得好,这何尝不是一种素养。宝钗的种种行径,都受到中国儒家礼教的影响,
(二)是具有时代新思想的女性
薛宝钗的思想言行虽然受到了我国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冥冥中已经带有了较为平等、民主、博爱的思想。只是无论说宝钗如何圆滑世故、明哲保身,但并不以此明争暗斗,伤害他人。或许更可贵的,她能用自己的细心体察,关心周围的人。帮助湘云搞螃蟹宴,暗自为黛玉送燕窝,也许有人会说湘云和黛玉是大观园中的重要人物,对她们好是应该的,但是为邢岫烟赎回冬衣、善待下人、与下人平等相处等这些细节足以表达了她内心之中带有的新思想。只是这样的新思想埋藏在封建礼教之中,并不受很多人的发觉而已。
在薛家、薛藩不争气,父亲早亡,宝钗和母亲相依为命,并且撑起了一个家。传统上女孩应该整日守在闺房之中,但是宝钗却如同男子一样,照顾家里的生意,以及照顾自己的家人。这一时期的她,已经有了男女平等的初步意识。第三十四回,宝钗被哥哥言语冲撞,掉下泪来,看母亲生气,怕母亲多心,赶快收起泪水,忍着委屈,自己回房哭了一夜。这一段把宝钗表现得较为女儿化,但是宝钗照顾母亲,规劝哥哥本来就带有新思想。
在婚姻的选择问题上,薛宝钗表面上是任由着贾母和薛姨娘安排婚礼,但是实际上她也为了实现自己的“金玉良缘”,自己的高贵婚姻努力了。从一开始进入贾府,薛姨妈和薛宝钗就打算在贾府中常住下去,主要原因还是想要薛宝钗将来能够嫁个好人家,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配上宝钗,无疑是身怀有玉的人,这个人无疑就是宝玉。初来贾府,宝钗是客人,而黛玉已经长期住在贾府,算是主人了。直接和黛玉竞争,会使贾府之人厌恶,毕竟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宝玉和黛玉用情至深,是天生的一对。所以宝钗并没有用极端的方式,而是选择无声的抗衡。宝钗和黛玉稍微有一些接触,就会引起黛玉的醋意,不时的冷嘲热讽,还当面语言攻击,黛玉进行反讥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宝玉对她的打趣,而是宝黛二人之间刚刚发生的爱情碰撞,随后又和好如初,使得宝钗妒火中烧,借机发难。经历清虚观打醮、二玉之间激烈的感情碰撞、宝玉挨打、薛蟠的言语讥讽、宝玉的梦语惊心,以及洞悉贾母对二玉的态度后,宝钗坐不住了,要开始出手了。无论如何宝钗不会和黛玉公开对决,否则就是自毁前程。她是以退为进,主动接近黛玉,表现出关心黛玉,以达到知己知彼、暗中操舵的目的,随后便有了两次让很多人对宝钗赞美不绝的“兰心解疑癖”“互剖金兰语”事件。于是在选择婚姻的时候,宝钗无声的战胜了黛玉, 成为了贾府的少奶奶,成就了自己想要的“金玉良缘”。一步步的赢得贾府中人的爱戴,最后也得到了贾母的高度赞扬,宝钗生来就是理智和功利性的,也对自己的婚姻努力了,这也证明了她是具有时代新思想的女性。虽然这一过程是含蓄的,包裹着封建礼教的外表,但是所追求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总结】
本文粗略的阐述了《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外在的性格和内在的思想等等,把这一人物形象推为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淑女形象,又是具有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的美是具有内涵的美,也是理性的美。“山中高士晶莹雪”把她的外在美、内在的沉静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哲学让她在贾府这个关系错杂的家庭中安然无恙的生存下来。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仅适合古代人的生存,同时也是现代优秀女性需要具备的优秀品格。研究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更深刻的了解薛宝钗,并试着从这一人物形象上找到自己所缺少的闪光点,取之精华,补之不足。
【引文注释】
注[1]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18.
注[2]张丽珍.追寻原处 古典思考与现代初探 [M].东南亚: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2008:416.
注[3]陈建平.红楼臆论 [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8:23.
注[4]陈文新,王炜辑.百家汇评本《红楼梦》下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
注[5]曹雪芹.红楼梦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注[6]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 悲剧人生[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25.
注[7]曹雪芹.红楼梦 [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张颖帅. 论薛宝钗人格的复杂性[J]. 长治学院学报. 2006(06)
[2] 赵苗. 浅析薛宝钗性格的多面性[J]. 沧桑. 2007(03)
[3] 万颖. 论薛宝钗的双重性格和人生悲剧[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4] 张文珍. 论薛宝钗的“俗”[J]. 红楼梦学刊. 2003(03)
[5] 刘春燕. 20世纪薛宝钗研究综述[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6] 许卫全,宋芹. 也谈薛宝钗的性格[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7] 田慧霞. 山中高士晶莹雪——评薛宝钗形象[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8] 李秀云,张丽红. 红楼唱晚 蘅芜流芳——薛宝钗艺术形象新探[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 杨罗生. 漫说薛宝钗的“冷”[J]. 红楼梦学刊. 2004(02)
[10] 王永波. 林黛玉、薛宝钗关系探究(续)[J]. 宜春师专学报. 1995(06)
[11] 存少辉. 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论《红楼梦》中作为两种人生终极价值象征的钗黛[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11)
[12] 梁归智. 薛宝钗的“金玉姻缘”——《石头记》探佚之七[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1)
[13] 贾玉嘉. 薛宝钗话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14] 方明光. 贾宝玉的女性化与黛、钗的美和丑——红楼二题[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1)
[15 何士龙. 林黛玉、薛宝钗语言特色比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01)
[16] 张利玲. 读红札记(二则)[J]. 文教资料. 2008(03)
[17] 刘淑玲. 薛宝钗林黛玉悲剧爱情浅析[J]. 成才之路. 2009(08)
[18] 傅安辉. 大观园里尽芳菲——薛宝钗的形象新探[J].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2)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薛宝钗女性艺术形象研究(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