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尽力捕捉到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描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中“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样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又如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峯。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蜒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画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二、大量采用拟人的修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大量运用拟人手法而取得成功者,谢灵运似是最早的一位作家。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拟人的修辞,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同时强调了谢灵运对山川草木由衷的喜爱之情。谢灵运笔下的物象,无不渗透着他的性情和人格,甚至成为自身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三、多而熟练地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联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