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视设备先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茶馆》一课时,教师先播放《茶馆》话剧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大致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身份,学生在看完之后肯定急于知道后面各个人物的命运是如何发展的,此时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已经被提到了最高点,这时教师再引入课文,便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将自己擅长的、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他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和体验活动,来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辩论赛、画画比赛、诗歌朗诵、小导游活动等活动形式。
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成功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表现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应多用赏识教育,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信任的幸福。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内容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能力水平
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太简单和太难的内容都有其弊端。内容若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这样他们会觉得太没有挑战性,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内容若太难,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解决,这样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选择那些难度适中的内容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难度,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精神满足感”,最终把问题解决,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身努力的价值感。只有这样,才能恰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将学习兴趣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用满满的爱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语文学科乐于投入,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六、采用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方法多,但无固定之法,结合所教学生语文素质的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引导他们带兴趣去学习,这是最为重要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扼杀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呆板、无反应、学而无趣。这是教不得法而导致学生智力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这方法,也与新课标改革实质相违背。多年来,笔者对语文素质层次不同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课前预习,课外练笔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外,课堂中多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鼓励法
不论谁,一旦有了成绩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势必更加努力,把事做得更好。学生怕写作文,这已成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其中原因之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对学生作文总是不满意。所以在评分时往往过低,评语措辞过于严厉。这样便压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更无兴趣而言。其实,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和肯定学生的劳动,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学生自然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少些批评,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肯定、表扬。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会随着浓厚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二)微笑法
微笑,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乐观、向上的感觉,能给压抑、沉闷的环境带来快乐的氛围,它能提高办事的效率。同样,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扳着严肃的面孔传授知识,而不露半点笑容,台下的学生看着教师的尊容就会产生三分的畏惧,趣味索减,精力也就不能全部集中于老师的讲课之中去。学习效益能达到最佳吗?所以通过从教以来的课堂实践证实,微笑法给教学带来了效率,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你的微笑好美,好有吸引力,一.......的课,我们就轻松、有劲了,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你设置的学习情境中去,学得多有趣呀!”
(三)朗读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现代学生喜欢体现自我,因而在朗读活动中应采取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还可以运用边读边表演的形式,培养他们“读”的兴趣。教师可以两、三个星期组织一次小组朗读比赛,评出班级朗读能手,由于学生对表现自我有兴趣,老师让他们以朗读来表现自我,学生的兴趣自然迁移到朗读上。在班内多开展类似的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可以改变部分学生不爱动口读书的习惯。像教材中的诗歌、古诗词等,可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不重视学习语文,重理轻文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要向学生讲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本国语言是义不容辞的事情,而且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为使自己的“鼓励性”强,可不妨采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讲清学好语文对其他各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强调指出,即使离开了学校,不管从事何种工作,“语文”用得最广,学好语文终身受用,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只要有端正的态度,语文也并非难见成效,最后鼓励学生不要被动接受,而要主动求索,以积极的态度学习语文。基于此,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所以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学生观看影片《周恩来在重庆》后议论纷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抓住了这个最佳的心理契机,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编写故事(记叙性作文),针对剧中的某个人或某个镜头写评论、感想(议论性作文)。学生有事而叙、有感而发,写作热情特别高。再如在班集体取得某项荣誉的时候,我笔者就相机命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作文时选材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安排实用作文日记
课堂作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主渠道,这不仅是因为学生作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生活,同时以其“实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除了指导训练语文课上编排的实用性作文外,还要注意让学生练习坚持去写日记,也是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到学生写日记是很重要的。课堂作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带动日记写作,也可使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体会写作的兴趣,促进课堂作文写作,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注意对日记写作要加以指导,但不要提出太多的要求,不埋没这块自由的乐土。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
2、刘国正:《语文教学谈》,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4、张得军、邢建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课改前沿》,2008年第一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