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才与情
中文摘要
在千年的发展流变历程中,才子佳人小说保持着小说既定的类属特征的同时,又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美学风貌:如唐代作品呈现的诗性审美与悲剧质性,是唐代所特有的诗性文化和依然存在的门第观念的影响所致;宋代才子佳人小说既具喜剧精神又有悲剧气质,是渐兴的市民文化与理学思潮双重作用的结果;元代作品情节的戏剧化与当时繁荣的戏剧文化密切相关;明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意趣在全面繁荣的市民文化与涌动的启蒙思潮中走向了俗化;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化,是复兴的儒学、僵化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入的市民意识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摘 要]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明清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很早就被介绍到国外。本文拟通过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表作品《玉娇梨》,对其叙事模式加以粗浅的探讨,主要总结出了“及第团圆”叙事模式、“小人作乱”叙事模式、“一见钟情”叙事模式、 “女扮男装”叙事模式和“相见误会”的叙事模式这五种模式,并加以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 叙事模式 历史评价
新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很关键的原因。任何一种小说,其核心都离不开人物典型的塑造。才子佳人小说之成功恰在于塑造了一群新型且颇典型的女性形象。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卢梦梨,《平山冷燕》中的山黛、冷绛雪,《金云翘传》中的王翠翘等,她们都有着超乎男人的智慧和才能。与晚明写实小说中女性处于“性奴隶”的地位相比,她们都是纯洁爱情的主动追求者。与历代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总是受制于男性相比,她们不仅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而且还能支配男性。正是因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能力和才华都远远超出了男性的女性形象,这才使得它能够广为流播。当然,不容否认的是,由于这派小说不能对新型人物进行生动细腻的塑造,“千人一面”,从而逐渐失却了吸引力,并最终导致这派小说成为反面艺术典型。这是令人遗憾的。
鲁迅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介绍:“《金瓶梅》《玉娇梨》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乘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人,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必出于仿效矣。《玉娇梨》《平山冷燕》有法文译,又有名《好逑传》者则有法德文译,故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132页]
一、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玉娇梨》
(一)明清才子佳人小说
首先,对何谓才子佳人小说进行简单的界定。
1、表现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开端
有学者提出,才子佳人小说,究其根源,可上溯至东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其中记载了卓王孙之女文君“好音”,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的浪漫爱情,以传奇故事的形式重新演绎了“爱情”这一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至唐传奇,描写男女爱情婚姻故事的才子佳人型作品就更多了。[ 胡军利:《解读才子佳人小说的男权话语》,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9页]
我们认为,我们认为把才子佳小说的开端确定在唐传奇或更早之说值得商榷。
首先,在唐传奇以前,小说文体尚未独立成熟,不易将开端推至此时。
其次,唐传奇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有明显区别:前者属于文言系统,后者属于白话系统。
我们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开端,最远可到宋元话本。而其蔚为大观,则在《金瓶梅》成书之后,长篇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
2、表现二:才子佳人小说的文体特点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才与情(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