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中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必要、也越来越紧迫。本文以现代控制论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论述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丰富以及成熟。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现代先进概念,结合中国石油西南分公司的内控实践、内控现状,通过研究该企业过去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其优劣,并深刻理解COSO模式理论的内涵,在企业已有的内部控制建设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设计和建设。现行构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的建设内容,分析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说明构建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策略,强调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实际运用中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 石油企业
【正文】:
前言
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逐步走向市场的同时,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逐渐暴露出其先天的不足,管理上明显乏力,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加剧了发生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内部控制对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导致无法有效地防范职业犯罪的发生,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只要企业存在着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既有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又能防范风险;既能起到事前预防,又能在事中及时发现工作漏洞,事后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实施和完善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根据现代控制论的观点,控制的定义是指“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这种作用能够使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控制的定义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过程”。 而所谓内部控制,它的概念定义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随着控制论和管理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丰富,乃至成熟。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从产生到不断发展和丰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漫长过程。其中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不同的阶段。
1、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处于萌芽阶段的思想和形式。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有效地组织和经营生产;为了及时防范和发现错误、潜在问题和非法业务;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于是设想并建立了内部牵制机制。所谓内部牵制就是企业内部任何部门或任何个人不能单独地控制和负责一项业务,任何一项业务活动必须具有各方面的交叉权限和职责,形成相互牵制。内部牵制机制使企业的各项业务以规定的程序合理、正确地处理完成,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防止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市场贸易趋于国际化,由于资本过于集中,造成企业迅速扩大,原有的内部牵制机制已不能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不过在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义,1963年,又发布《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对内部控制定义作了更新的表述,并明确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内部管理控制是为了有效地贯彻、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提高经营效率,而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
3、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控制结构是内部控制理论丰富的阶段。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实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三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其内涵。
(1)控制环境,反映董事会、管理者、股东和员工对控制的态度和行为。
(2)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登记和编报方法。 中国石油西南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探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