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
摘要:中国经过了25年的经济改革,人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产权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斯产权理论指出了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通过明确界定产权,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从而通过产权的自愿交易,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强调了明确界定产权和产权自由转让的重要性。这对我国现代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权,交易费用,科斯定理,产权清晰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产权改革开始的,而且基本上也是以产权的改革为主线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村发生了大规模的包产到户,城市出现了国有企业的松绑、承包和改制,私人企业开始以“个体户”和其他名目重新出现,“外资”经济在沿海大城市登堂入室。几十年前被国家权力消灭了的私人产权,重新出现并生气勃勃地成长。回顾50年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一个由多元到一元又到多元的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
在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组成。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起单一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脱离了中国国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高度集中和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所有制成分和形式问题逐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标准上,突破了唯生产关系论和唯意志论,重新确立了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决定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在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上,突破了单一的公有观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思想。
随后,我国经历了一个对私有经济逐步放宽的过程,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召开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说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主要就是中国产权结构的改革的过程。产权制度改了,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产权对民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难题都可以从产权理论中寻得答案。
二、产权理论简介
产权是一个很重要而且复杂的概念,各学科对它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产权就是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s),或者说就是凭借财产所获得的各种权利的总和,而财产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中或之上的完全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让权……和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产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反映、体现这种所有制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三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权能分割及其产权结构组合。张五常先生在阐述产权的概念是说:“产权的定义,有三个含义:使用权要明晰;收入的享受权要明晰;转让权要自由。所谓有转让权,是包括出租在内,所以使用权不是指一定要我自己使用,而是说使用的决定权是我的。我决定给你用,这也是我的权。当你有了这几个权利,这就是明晰产权的定义。”
产权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