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屡遭绿色壁垒与中国企业不了解国外信息、不通晓WTO游戏规则是分不开的。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企业习惯于根据指令生产,而不擅长按照市场经营。尤其是当加入WTO,企业走向世界时,面临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在对目标市场国相关产品的具体要求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出口,必然遭受技术壁垒。由于信息不灵。我国对国际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缺乏应有的了解,不能对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出口贸易中时常出现盲目性,进而陷入被动局面。在产品标准方面,我国的许多国内标准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或者是与国际标准协调性差,而且有关部门缺乏针对于特定市场的特定标准的发布,对企业的指导性不强,使得企业在追踪国外先进标准、调整产品质量指标方面也缺乏反应能力。
(2)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虽然制造能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却没有同等幅度的提高。我国的出口以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即使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也只能算作是同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国外可以无歧视的设定同样的标准,国外的企业可以轻松的到达,我国企业却有可能望尘莫及,从而到达了限制我们的目的。欧盟的“双绿指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其中的各类企业还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其经营者都很难做出长远的计划,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像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经营效率这些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往往被忽视。因此技术水平的落后也是经营管理水平的落后。因此面临绿色壁垒,我国企业的差距不仅在于技术,还有质量、管理等,是全方位的差距。
(3)企业缺乏标准意识
所谓“标准意识”就是重视标准,尊重标准,积极采用标准,尤其是先进的标准,力争使自己的生产、经营、产品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注4)现代标准越来越体现出其先进性和权威性,成为先进工艺与一流质量的象征,更有一些强制性标准在控制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企业对标准问题认识不足,标准意识的欠缺非常严重。我国县以下的企业有40%在无标准生产,它们所生产的产品,不知道采用的是什么标准,你做什么我仿制什么。即使有了标准,也不按标准来组织生产和检验。一些企业不懂得采用先进标准体系对自身得好处,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即使对一些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也仅仅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用说主动采用国际标准了。由于目前国内市场的消费者的标准意识普遍不高,企业可以安心的生存发展,而这些企业的产品一旦跨出国门必然遭受打击。一方面其加工工艺、性能、规格等与国际公认的标准不兼容,无从进入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了标准作为衡量尺度,直接导致的就是产品质量的低劣。因此遭受绿色壁垒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一)政府的应对措施
1.建立完整和畅通的信息通报制度
我们应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每一成员国应设立一个或几个咨询点,以利于向其他成员提供不妨碍其法律实施或不违反其公共利益或不损害其商业秘密的各种信息。包括其所采取的一切影响货物贸易协定实施的所有措施;其参与或签字的国际协定;新颁布的法律、条例、行政命令及其修改等等。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和WTO/SPS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通报咨询点,从中及时获取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也可以利用驻外经商、科技参赞处等机构,收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为国内企业提供服务。
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WTO/SPS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
2.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法律和法规
要改革标准制定和管理体制,建立政事分开、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等技术基础工作;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循国际惯例和WTO/TBT协议,逐步改革我国标准化工作,并在清理强制性国标的基础上,从内容、覆盖范围和事先通报等方面改革强制性标准;加快标准制修速度,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积极推广并规范认证工作是我国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前提。一是壮大我国认证机构力量。引导认证机构走股份化、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通过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和国家必要的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专业技术覆盖面广、实力雄厚、管理有序、世界知名的认证机构。二是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积极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和ISO18000安全标准认证,增加认证的透明度和权威性,避免多头认证。同时,要扩大认证覆盖面,使更多企业和更多产品拿到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三是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认证不仅要遵循我国的标准、程序,而且还要掌握其他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认证程序,避免出现较大差异。同时要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的考核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认证水平和国际信誉,争取签订各种类型的多边和双边的互认协议,使我们更多的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取得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权威认证机构的认可和授权,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及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技术领导,尽可能将本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检测技术纳入国际标准。这显然不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参加ISO、IEC各委员会和工作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充分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特别是要尽量争取把我国的优势项目(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中去。
4.提升产业结构,制定扶持绿色产品的产业政策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2(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