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东亚各国中,技术优势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其中,日本的技术实力最强,致使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最迅速。韩国电子工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获得迅速发展,半导体工业韩国电子工业的主要产品。新加坡主要依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外资,带动了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硬盘驱动器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在高新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实力较强,在航天技术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从我国的情况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我国贸易与投资的增长,外资进入往往会带来先进技术,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带动外资技术含量的上升,应促进我国技术投入的增加,从而提高国家整体技术水平。
(3)推动中国与东亚各国合作领域的拓展。近年来IT产业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东亚贸易区的建立邮路促进各国加强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中国与他们在农业、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合作也会不断扩大。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1. 贸易逆差增大。我国目前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中,与日本的贸易基本保持平衡,但对韩国和东盟则有一定逆差。其中对韩国的逆差已高达100多亿美元。而且,在东亚国家中,我国关税水平较高,因此,一旦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降税幅度较大,短期内我国进口将增加较快。而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的刺激作用会有“时滞”,出口不会很快增加,对我国国际收支将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 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同日、韩、新加坡等国相比,我国产业竞争力较弱。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我国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较少限制,国内企业将会失去原有保护,对很多国内产业的发展将造成冲击。
3. 中国更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助行将被削弱。一方面,我国关税的增加或减少将受到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约定,我国外贸发展的自主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资绩效规定的放款,在我国企业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国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向外资依附性方向倾斜。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我国与东亚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旦发生风险我国也必然受到连带影响。
4. 对我国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外优质价廉的产品将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些产品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领域也有优势,结果将导致国内同类产品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市场开放也会对农民产生较大影响。根据86个国家样本测算结果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4元政府收入就有1元来自进口税,即进口税占关税的25%。由于关税的大副减让,可能是我国财政收入减少。
十、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我国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现今,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地区。2004年东亚(中、香、台、日、韩、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9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额的23.2%,区域经贸合作增长迅速,建立贸易区的基础已基本建立。总体上看,中日韩、东盟已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出口和投资市场不断发展,经济依存度高,合作潜力巨大。
在加入WTO和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较多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努力缓解国际经济的不利影响的同时,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文件的货币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扩大内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扩大开放,积极对外合作,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做好准备。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将会推进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在利用国际外资资源和国内市场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宏观政策已采取了适度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方针,解决就业问题则是我国在新的国内形势下要调整的方向。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方针下,我们应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做好准备。
1.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
我国的企业大多处于长期的保护之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必将使各国经贸联系加强,使我国各产业受到冲击。因此,第一、我们必须要取消对非国有企业行业准入限制,营造国内各类合法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除了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特定要求的行业需要有严格限制进入外,其他行业原则上都应该开放,取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实行的差别待遇。只有这样,我国各行业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入到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第二、我们要加快对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铁路、民航等具有自然垄断和公共事业性质的行业进行改革和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应该对这些行业自然垄断的特性,在价格、服务、企业准入和退出方面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因为这些行业一直都处于垄断地位,只有进行体制改革,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好准备,防止国外同行业的剧烈冲击。第三、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加快修订相关的法律,完善市场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因为只有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起到保护作用。
2.分类推进产业调整,以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
面对加入WTO、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形势,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实力及应对冲击的防御能力。第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应实行重大转变。即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市场竞争型转变,从增产型向效益型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和知识密集转变。并且建立农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对农业造成的冲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产品大企业的发展;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农业管理体系。第二、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眼光,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有助于国内产业升级的结合点上,培育出一批中长期内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对于不同行业,应采取不同的调整和发展战略:对于近期和中长期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应鼓励企业在研发、品牌、组织结构等方面拓展新优势,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最有希望成为将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对于近期受一定冲击,但中长期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应当加快市场开放,鼓励竞争,发掘潜力,将弊转化为利;对于那些可预见将来缺少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采取收缩战略,政府可以实施必要的援助措施。第三、我国的服务业在中国更具发展潜力,因此,我们要着重对服务贸易的改革,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密切的情况下,对服务业应强调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传统服务业(物流和餐饮旅馆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电信和商业服务等)比重较小。中国应借助外资金日带来的示范作用,扩大服务业种类,增加服务业产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其次,要加快服务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对服务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对外国服务的准入进行必要限制,以对国内的优质服务也提供适度保护。
3.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率,并考虑将部分资金的使用同入世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的调整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采取适当的减税和收入再分配政策。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继续扩大内需,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调整汽车消费和产业进入政策,着力培育住房、汽车及旅游、信息、教育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消费结构升级待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金融政策,为各类企业平等地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4.加强制度建设,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内经济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必将加大,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大大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也会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经济安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示体系,检测国家经济安全形势,及时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应防范措施。加快国内相关制度建设,防范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危机。我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宏观调控,建立灵活的汇率和利率政策,提高我国经济对国际经济违纪的反应能力,削弱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减少国际经济体系的风险和波动,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贸易大国。对内,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以上经济改革措施,在坚持扩大开放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充分利用贸易区带给我们的各项优势,对外积极开展同亚洲各国的经贸合作,那么我国的经济定会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力及抗冲击能力定会增强,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当今亚洲的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会给中国及亚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体团的建立,东亚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提高自身实力,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因此,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势在必行,但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只要我们有关国家共同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定会使我国及东亚各国的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而为世界经济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引文注释:
(注1)人民网 学者新论:《中国、日本和东盟三边互动局面成型》 2003年12月11日
参考文献:
1. 王士录主编,《东南亚报告2003-200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 陈齐之主编,《东南亚区域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 徐长文,《中国领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4. 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5. 张蕴岭、孙士海,《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初探(十)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