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是谰沧江—湄公河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机制。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6国参与,旨在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确定了交通、能源、通讯、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赌等8项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将有助于有关国家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加快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它还有利于推动在一组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自立求发展。这将有利于东盟一体化进程,缩小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差距,推动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
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以来,这一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据跟踪研究,1992年以来大湄公河流域各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约达6%。1992年这一区域人均GDP约为630美元,至2003年增长至约860美元,年增长率大约为3.5%.
同时,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内贸易和本地区的总体贸易增长引人注目。据统计,1992年至今大湄公河地区总体贸易翻了一番多,地区内贸易则增长约8倍;旅游者人数从1995年的950万人次增长至2003年的1530万人次,同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以年均70%的速度增长。
2.东盟—湄公河领域开发合作
东盟—湄公河领域开发合作,表明谰沧江—湄公河开发合作已作为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中一部分而被纳入了东盟合作框架,该框架下最突出的项目是南起新加坡、北至云南昆明的“泛亚铁路”。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铁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联系起来,形成了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铁路网。
七、客观分析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实施性
(一)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世纪的新潮流
今天,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WTO,入世前风风雨雨,入世中轰轰烈烈,入世后勃勃生机,中国正在体验着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入世了,并非万事大吉,WTO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比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形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书》缺乏有关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的相应条款,当遇到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纠纷时就无法可依,难以做出公正裁决;再如,诉讼执行期限过长,即便最后公正的裁决下来,诉讼国家的损失可能已经是巨大而难以弥补的了。
在加入WTO前夕,我国领导人就清醒地看到,WTO不是万能钥匙。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我们不仅要加入WTO这个大家庭,而且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有所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
按照WTO的统计,截止到2002年6月,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通报的FTA已经达到了143个。WTO的144个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都至少参加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FTA,而没有同任何国家(地区)缔结FTA的WTO成员,2001年底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少数几个经济体,但是到了2002年底时,这一数字又有所减少。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为日本的第一个FTA。中国与东盟之间也在2001年11月“10+1”会议期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正式确定了10年内建立FTA的目标。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行动也明显加快。目前世界上的众多FTA中,经济规模最大,区域内发达国家成员最多,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最高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洲联盟(EU)。不仅如此,一个在NAFTA基础上扩展成为覆盖整个美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计划已经开始启动,EU东扩也在加紧进行。
因此,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大势所需,只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各国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才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在新世纪平分更多的机会,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可实施性。
(二)中、日、韩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也是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一大因素
1.中日韩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强
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以其他领域的合作在各自经济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三国经济互补性强。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领域占有优势,但近年来面临与日本同样的资源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这些特点决定了三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但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仅靠三国的经济力量难以适应今后世界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三国都积极对外合作,与东盟保持密切的联系。
东盟是日本对外资本输出的重要市场,日本与东盟保持着紧密地联系。80年代以后,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投资者,东盟还是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则使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所消费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品及电子产品主要从日本购买,日本所需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及1/5的石油业来自东盟。东南亚还是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重点地区,日本提供的援助中有六成集中在东盟国家。
韩国与东盟经贸关系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贸易额约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韩国对亚洲的投资比重较大,占对外投资的40%,其中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集中在越南、印尼、泰国,占韩国对亚洲投资的14%。
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存在着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竞争性体现在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的经济与东盟较先进国家存在结构相似,产品出口市场大致相同的问题;互补性表现在中国在资金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可能将东亚的产业转移链继续延伸至东盟新成员国,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近年来双方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发展迅速,有可能在协议分工体制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体上看,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成员均互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对象,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合作潜力巨大。如果建立一个东亚自贸区,无疑将有利于拓展本地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加速发展和互惠共赢的目标。这充分说明,东亚地区客观上已具备了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基础。
2.中日韩三国积极推动“10+3”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0+3”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各国的利益要求,贸易区的建立必将推动东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各国间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东亚经济腾飞的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形成了阶梯型结构,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欠发达国家。借助较先进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欠发达国家的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2)贸易区建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有助于区内贸易条件的改善和买卖渠道的畅通,有利于各国企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区域内买一辆的增加,对扩大区域外贸易也有一定的次进作用。
(3)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各成员国加强警容领域的合作勉励金融监管援助体制,有效防止警容危机的冲击,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
(4)充分发挥东亚地区的结构优势,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将日本的技术向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及中国转向,促进其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落后国家转移,促进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内良好产业分工体系。 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初探(七)相关范文